第65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迅在譯文上花費了多大氣力,文學創作的意識形態對於質
量而言仍是次要的,“我們不要看廣告,我們要看貨色”。④
魯迅的題為《“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的反駁文章,是他所寫過
的最長的文章之一。顯而易見,梁擊中了痛處,因為公然詆譭他煞費苦心努
力介紹蘇聯馬克思主義美學經典作品,這是魯迅難以忍受的。這篇長文的語
氣大體上是相當合理的,有幾個段落還帶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的情感。他不同
意梁關於文學無階級性的觀點,這不僅基於他剛從普列漢諾夫那裡獲得的理
論,而且出自對下層階級的同情心。魯迅辯駁說,梁不明白他的文學自律立
場本身,恰恰就是其資產階級背景的反映。至於文學作品中刻畫的“人性”,
一個貧窮飢餓的農民會有足夠的閒暇為愛美去種花嗎?“煤油大王那會知道
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欣賞文學是一種特權,但是窮人的身體狀
況和沒有文化使他們無法享受這種特權。魯迅也承認,遺憾的是無產階級文
學迄今還沒有許多高質量的“貨色”。但是要求無產階級立即拿出產品,是
一種帶有“布林喬亞的惡意”的舉動。
魯迅可能已經顯示出他對馬克思主義美學掌握不夠深透的弱點(他維護
階級觀點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是一種篤信的舉動,而非學術上的論證),
但他的誠實和仁厚彌補了這一不足而有餘。他就翻譯所作的辯解尤其如此。
④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 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優秀詩人、評論家——譯者。
① 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 年),英國詩人、評論家、散 文家和辭典編寫者——譯
者。
② F。R。利維斯(F。G。Leavis,1895—1978 年),英國文學和社會評論家——譯者。
③ 埃德蒙德?威爾遜(EdmundWilson,1895—1972 年),美國文藝評論家和散文作家,生前被公認為當時
美國第一流文學家——譯者。
他解釋說,“硬”譯是由於他自己語言上的欠缺,因為他必須忠實於自己和
讀者。此外,由於翻譯普列漢諾夫和盧那察爾斯基的工作對左傾的批評者們
和他自己是一種檢驗,看他們是否犯了理論錯誤,所以魯迅不得不忠實於原
文。“打著我所不佩服的批評家的傷處了的時候,我就一笑;打著我的傷處
了的時候,我就忍痛,卻決不肯有所增減,這也是始終‘硬譯’的一個原因。”
①
魯迅的文章寫於 1930 年的早些時候(大概在左聯組建之前不久),那時
他已打算與他左傾論敵結為同盟了。由這篇文章可以看出,當時魯迅的筆鋒
既不像往昔,也不像後來那樣尖刻。它也很不像 1931 和 1932 年的著作那樣
武斷,因為他同意梁的觀點:宣傳不是文學,而過去的左派口號也不成其為
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學。但是,這篇文章畢竟表明了他對左派事業在感情上的
認同。他同梁實秋及新月派的論爭,並不代表馬克思主義者對自由派文學理
論無可爭議的一場勝利。然而,他在其他方面確實獲勝了。危機和奉獻的時
期,大肆鼓吹文學的中立性可能被看作——尤其在左派眼裡,既不合時宜,
又是“象牙塔式”的。因此,在共產黨的文學史中,新月派被視為一夥大壞
蛋,他們“敗”在魯迅面前被當作左聯的一大勝利。
“民族主義文學”問題
與新月社的自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