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並沒有放棄前一年 9 月的立場。把當時
革命成就的 70%歸之於農民的這一著名措詞②可以解釋為,指的是力量而不是
領導作用,和只是描繪暫時的狀況。另有一段話,把 9 月的文章所做的分析
概括為簡明的形式,內容是“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
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汙吏的牆腳。打翻這個封建勢
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①
農民儘管是重要的革命力量,但是必須遵從不是工人的,就是資產階級
的領導,而不能起自主的政治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政治原理之
一,追溯到了馬克思本人。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之中,毛澤東的理論貢獻並不
在於以與這原理對立的理論來代替它,而是在於把工人階級領導的原則,同
他相信中國革命的命運最終有賴於農村發生的事情,這二者編織在一起。
毛澤東實際上在 1926 年 9 月說過,整個中國社會得不到解放,農民就不
可能解放他們自己。他似乎賦予農民一種使命,這種使命頗像馬克思歸之於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城市無產階級的。正如我們已經看到,他同時承認工
人是“所有革命階級的領導階級”。這兩種說法,我們如果認為一種是關於
最近將來的革命鬥爭的形式,另一個是界定革命之事的長期模式,兩者就可
以一致起來,雖然如此解釋的綜合說法,將使農民具有一種很難與馬克思主
義的正統觀念一致的主動性。不管怎麼說,如果這就是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
理解的話,那麼他解決農民問題的後一半的方法,只有在取得政權之後,為
社會的革命變革確定模式的過程中,才開始起作用。在那一時刻到來之前,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運動都將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① 《毛澤東集》第 1 卷。第 176—177 頁。
② 《毛澤東集》第 1 卷,第 211—212 頁。
①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第 17 頁。
黨、軍人和群眾,1927—1937 年
正如在本章前節談到的,毛澤東儘管沒有參與設計“黨內合作集團”這
種單一的組織結構,他卻從 1923 年即開始大力執行這一安排。很明顯,他能
在這種環境中有效地工作,是因為他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控制
的鬥爭極為重視,他認為國民黨及其軍隊暫時還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工
具。
因此,毛澤東竭力把國民黨內的絕大多數和它的支持者團結在一起,特
別是在 1925 年 10 月至 1926 年 5 月這八個月他領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
傳部這一時期,不過其立場是激進的,而決不是共產主義的或馬克思主義的。
事實上他把國民黨機關刊物《政治週報》的發刊社論的大部篇幅,都用來批
駁廣東正在“共產化”的指責。他寫道:革命的真正目標是“使中華民族得
到解放,實現人民的統治,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①換句話說,目標是實
行“三民主義”。
1926 年 1 月,毛澤東在《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於革命前途的影
響》一文中分辯說,出現新右派並不是國民黨左派圖謀的結果,而是革命發
展和國民黨階級基礎之間相互作用的自然產物。他寫道:“革命的真正力量”
是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聯盟。曾支援辛亥革命反清的地主、
大資產階級分子,不可能接受“民權”和“民生”的要求。“因此,老右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