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6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針。我們今天來說使用幹部問題,是站在革命立場上的,根本與古代有區別,但也離不開“任
人唯賢”這個標準。以喜怒為愛憎,阿諛逢迎者獎,骨鯁正直者罰,在古時要不得,在我們也要
不得。①
在這裡毛澤東清楚地指出,由他看來儘管有些政治行為的標準是在前資本主
① 《毛澤東集》第 6 卷,第 260 頁。雷蒙德?懷利從相似而有些不同的觀點論述了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中
國化”的問題,他更強調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這一哲學問題及其對“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的意義,雷
蒙德?懷利:《毛澤東主義的出現:毛澤東、陳伯達和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 年》,第 55—58、
88—95 頁和各處。
① 關於這個傳統,見《劍橋中國史》第 11 卷,第 2 章。
①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 2 卷,第 515 頁;《毛 澤東集》第 6 卷,第
250—251 頁有增補。
義的、官僚政治的社會環境內逐漸形成的,它們對於當前的共產黨革命者來
說,仍然是正確的。
更加令人驚異的是,毛澤東在孔子的哲學裡也找到了積極的因素。1939
年毛澤東在評論陳伯達有關這一主題的文章時表示,他基本上同意陳伯達的
看法,但是在批評孔子的正名學說是“唯心論的”時候,陳伯達未能指明,
由認識論的觀點看,它含有真理的重要成分,因為它強調了理論與實踐之間
的聯絡。他也認為朱熹解釋孔子的中庸之道,與共產黨人的進行反對左、右
傾的兩條戰線的鬥爭的原則是並行不悖的。他說“不及”是右的東西,“過”
是“左”的東西。②
當然,這一類的求助於民族的過去,只是當毛澤東為了推動建立新的統
一戰線,對儘可能廣大的輿論範圍講話時,才特別合適。可是,它們也應認
真地被理解為他的思想實質的一種表現。在轉向專門分析毛澤東與資產階級
民族主義者結成抗日統一戰線的思想之前,讓我們進一步探討一下他對中華
民族的歷史的解釋,特別是 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歷史,因為正是這個環境確
定了毛澤東所認識的中國革命當時的舞臺,也從而確定了這一時期合適的策
略。
一般來說起自延安時期的毛澤東關於中國歷史的觀點,最系統的陳述,
可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中找到(嚴格地說,全文並非毛澤東
本人起草,他只寫了第二章,但是他願意把它收入《毛澤東選集》,因此他
對內容負責。)這一廣泛論述的細節大部分超越本章的範圍,但是有幾點還
是應該予以注意。
首先,毛澤東在這裡把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的過渡放在西周初,也就是
大致在公元前 11 世紀。有關段落如下:
這個封建制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
保護這種封建剝削制度的,便是地主階級的封建國家。如果說周是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
家,那麼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同時,在某種程度
上仍舊保留著封建割據的狀態……①
於是秦朝被看成僅僅是由於政權形式的改變,而不是由於從一種生產方
式向另一種生產方式的過渡而有其特色。②
“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個概念,可能在西方讀者看來,
是個詞語矛盾的說法;可是它是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為了同時說明中國社會
“封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