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可以改變自我的心理學智慧,瘋狂熱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單純的存在”、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瞭解的;而“我”,則是一個不易被任何人解讀的“複雜存在”,“我”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被瞭解。即,在我們心中存在這樣一種情結——“我一眼即可看穿你,但你卻無法一眼看穿我”。或許,某人在五分鐘之內斷定你的為人會令你感到氣憤異常,但相反,你卻一直堅信,自己只需五分鐘時間就可看透某人。
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輕而易舉就可以看透別人的內心,感覺僅憑外在的幾個特點,就足以瞭解一個人。例如,他走路的樣子、他的髮型、穿著、聲音的大小、字跡、喜歡的顏色、常聽的音樂……認為掌握這些資訊以後,辨別對方的為人已然不成問題。因此,當人們看到某人字型較小時,就會先入為主地斷定——這個人心眼很小;當看到對方喜歡音樂時,就會認定——這個人毫無創意;甚至在對方吃泡麵時,也要觀察他是先吃麵,還是先喝湯,希望藉此判斷出該人的性格。而這些,會不會讓人感覺有些荒唐呢?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戀人對你說“因為你是B型血,所以不適合跟我結婚”,這時你會作何感想?當你詢問對方為何認定自己心眼太小時,對方若是回答“因為你的字型太小”,你又會怎樣?就因為喜歡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欣賞音樂,上司就不再將需要創意的工作交付與你,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不會感覺它十分荒唐?會不會因為沒有得到正確評價憤然做聲:怎麼可以拿這些小事,來妄斷我的內心世界!
因此,我們亟須走出這一誤區。我們必須認清一點——“我瞭解你,但你並不瞭解我”這種想法,只不過是“自我主義”作用下產生的一種錯覺而已,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一種迷信。我們應該秉持的正確觀點是——“我並不瞭解你,你同樣也不瞭解我”,或是“我對於你的瞭解,只相當於你對於我的瞭解而已”。“耶穌也沒有得到過家鄉人的認可”——請不要再用這種華麗的說辭為自己的錯誤做辯解,不要再固執地認為“我正在被人誤解”,其實,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最大誤會就是——我很瞭解別人!
我活下去的理由,你活下去的理由
當人們自問“我是否正直、勤奮、外向”時,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是“視情況而定,隨時都會有所不同”。事實確實如此,人活於世,免不了有時正直一些,有時來個善意的謊言;有時候勤奮一些,有時候偷個小懶兒。可是,當話題涉及他人品性時,大部分人則都會十分自信地給出一種答案——或是正直或是卑瑣、或是勤奮或是懶惰、或是外向或是內向。也就是說,人們習慣於以這種固定方式、以一個特定心態去表述他人。
描述他人時,我們傾向於針對對方性格、信念這種內在因素,去做說明;但輪到自己時,我們就會使用情境因素來解釋自身行為。[7]例如,“你”沒有守約,就是因為你沒有責任感,但“我”遲到則是因為塞車;“你”忘記了我的生日,是因為你對我的感情已經變淡,但“我”忘記了你的生日,則純屬是個失誤;“你”口出狠話,一定是你的內心之言,而“我”口出狠話,則只是一時的失言而已。就這樣,人們總是會尋找各種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人們若以這種方式去評價他人,必然會使人際關係中經常產生誤會。那是因為,他們首先並沒有考慮到對方為什麼只能那麼做,而是極其武斷地認定“你本來就是這種人”,這就如同“我這麼做就是浪漫,而你就是亂搞男女關係”一樣,毫無客觀性可言。可偏偏,大部分人又都是透過這種“自我主義”來判斷他人的。
真正的智者應懂得“易位思之”,以看待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別人,這才是我們應著重培養的良好習慣。
總結
心理學家將“自我”稱之為“*政權”。“自我”就像干涉國民言論自由的“*政權”一樣,也在片面地限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擺脫“自我主義”的瞬間,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沉浸的快樂》(《FindingFlow》)一書作者———米哈里教授認為,沉浸於某一事物,進而進入忘卻自我的狀態,就是快樂(Flow),他同時強調,快樂狀態能夠為我們帶來幸福和成就感。
精神病病理學家們指出,將身邊一切事物都與自身聯絡在一起,並以此為自己做出解釋的傾向,就是危害人類精神健康的主犯。從許多心理學研究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會促使人們頻繁地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進而導致自己的幸福指數不斷下降。
我們無法阻擋自己透過各種手段去認識世界,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