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貢生則多受限制,吏員更是不用提。部、院和地方正官,全部由進士出身的壟斷(老百姓做官哪能那麼容易)。
嘉靖皇帝曾經有意改正這一弊病,恢復“三途並用”,但實行了兩年,各地巡按保薦上來的官員仍是“進士十之七八,舉人百之一二,歲貢則絕不齒及”(《明會要》)。到了隆慶年間,更是發展到進士無論怎樣的廢物,都是一流人才。持有高學歷文憑者,不分青紅皂白都是香餑餑;文憑低一點的,則被視為無用之人。比如,進士出身的為政如果寬厚,往往被譽為愛民;若舉人為政寬厚,則被斥為姑息養奸。進士為政嚴厲,被譽為精明強幹;舉人嚴厲,那就是暴虐無道了——天生的小媳婦,怎麼也沒個好!
此種選人辦法,可謂比傻瓜還傻。其後果就是,一旦科舉考中了進士,即大功告成,人人皆不再求上進,其中有卑劣的更是放縱自己,驕狂不可一世。未得到進士出身的,先天地就被定為劣等人才,註定升不上去,於是心灰意懶、得過且過。
這種“文憑=才幹”的選乾製度,根本就不是激勵機制,而是反激勵機制。導致士人在考試前,人人皆思進取、想報國。一旦考完,中了進士的就不用再努力了,有恃無恐;未中進士的,前途無望,紛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兩種人都缺少認真幹活的動力,國家哪裡還有什麼可用的人才?
幸虧當時還沒有什麼“進士後”學制,否則連進士也要“賤如狗”了。
早在隆慶年間,高拱就開始了用人方面的改革,要求“授官之後,則惟考其政績而不必問其出身”。張居正主持內閣後,並不因人廢政,繼續執行這一政策,主張“良吏不專在甲科(進士),甲科未必盡良吏”。曾有明文規定,推薦官員“毋得偏重甲科”。h t t p : / / h i。 baidu 。 /雲 深 無 跡
為了對付官僚群體對新的選拔思路的抵制,他對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