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不生病憑什麼,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業那�〉比唬�蠖噯碩薊嵴餉聰耄�乇鶚塹奔觳榻峁�隼捶⑾置皇裁創竺�∈備�僑鞝恕�
但醫生是“對的”——他經受的一切教育都要求他這樣做!他是這樣思維的:排除,證實,再排除,再證實。
上腹痛有好多種可能,當然最大的可能是胃的毛病,還有肝、心臟、肺都有可能出問題。首先,心肺聽診一下,大概沒問題,再肝臟叩診一下,一切都正常,那可能是胃的問題。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最要命的就是胃癌,那我怎樣去排除呢——胃鏡!上腹部痛最大的可能是胃炎或十二指腸炎,那我怎樣證實呢——還是做胃鏡!所以作為醫生一般會讓中老年患者行胃鏡檢查,如果結果正常,就初步排除了胃的問題,他就會想辦法再去找證據,進行B超、心電圖等,儘量地找出有問題的器官,最終合理地解釋患者的症狀。
綜上所述,一個醫生的臨床思維方式是:運用他的所學及工作中的經驗,列舉出能導致患者所訴症狀的最常見的幾種疾病,以及最致命的可能。
首先想辦法排除“最致命的可能”,然後憑經驗列出能解釋患者該症狀的最常見的疾病,透過一定的查體及檢查證實這種疾病的存在;如果查體、檢查與所判斷的疾病症狀不相符,那麼還要找尋能導致患者種種症狀的另一種可能,必要時再做進一步檢查來證實,直到找到一種能完全解釋患者症狀的疾病為止。
當然每一種檢查都有適應症,那種漫無目的地大範圍撒網絕對是庸醫的做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很善於收集患者的病史,很注意細緻地查體,而不是病人還沒開口說兩句,就埋頭狠開檢查單。很多疑問從病史、查體都可以得到證實或排除。檢查除了證實疑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瞭解病情輕重以及病變範圍。當然一個好的醫生可以從症狀、查體中能有個大概的判斷,但他一般還是會努力用檢查結果說話,一是避免判斷失誤,二是結論可以更為精準。
當然他可能只是個小醫生,沒有那麼多的自信,就需要反覆推敲;那如果是一個專家呢?他可能臨床經驗很豐富,對確診的把握性也很高。但相信我,他即使有100%的把握,他還是會讓你去做檢查的,因為:人是會犯錯的,可能從症狀、體徵上看,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有99%的把握斷定病人只是普通的胃炎,不是胃癌,但萬一這個病人就是那1%呢,把胃癌當胃炎處理了,這是要出人命的!
雖然機器也難免犯錯,但比起人的主觀臆斷而言,可靠性要強得多,而且如果不強調客觀檢查在診斷中的作用,我們如何約束醫生的行為,我們如何保障自己不受庸醫的傷害?
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但這種浪費是必需的,正是這種思維保證了現代的醫療水平。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建議危重病一定要到一定規模的醫院去就診,是因為小診所的醫生沒有必要的裝置是很容易誤診的。我們甚至建議沒有確診前儘量不要到中醫處就診(當然現在的中醫院也大多已配備全套的現代診斷裝置,這另當別論)。
4。疾病診斷都得講證據
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專家教授沒有明確的證據(當然一般感冒頭暈可能不需要這麼嚴格),他說憑自己一百年的行醫經驗給你打保票,你信嗎?我想,你最好還是告訴他:我當然信,我尊敬您,但您可不可以拿出診斷的證據來。醫生是這麼想的: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一切做法都要有依據!比如一個法官,明知嫌疑犯鐵定有罪(比如這位法官從法幾十年,經驗豐富,有一萬個人說他包公再世),但沒有足夠的證據他也不能定罪,因為這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呀!
我為什麼寫這些,這好像是寫給醫學在校生看的,當然,他們能看最好,但重要的是,我想讓普通人知道醫生是怎樣思維的,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行為,也才能學到怎樣科學地對待自己的病情。現代的醫學已漸漸地指標化、數字化,再也不是以前僅僅醫生說了算的時代了,患者應該有這種思維:醫生跟我說什麼、做什麼,必須要列出相應的證據,否則你醫生沒有權力輕舉妄動,再怎麼好的專家也不行。這是我的身體,沒有一定的把握你別來,沒有確切的證據你別瞎做試驗。
其實現代醫學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叫循證醫學,是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醫學的一個大發展,它要求醫生做任何決斷時最好有循證醫學的支援,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得有證據,不能隨心所欲,經驗很重要,但證據更重要。這可能很機械,但除此之外,我們目前還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保證我們的醫療質量,保證每個患者被傷害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