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部分,甲午戰爭,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ǖ檬頻娜恕! �
領唱者文廷式當過光緒帝愛妃的老師,而幕後操縱的翁同龢又是光緒帝的師傅。
“皇上也太成問題了!”李鴻章自言自語。重臣們嘴裡所說的皇上實際上指的是兩個人,即皇帝和西太后。現在李鴻章是指前者。
已經成年的光緒帝,燃燒著親政的熱情並非壞事。比起沒有慾望的皇帝來,為國家著想,還是擁戴這樣有慾望的皇帝要好些。然而,為親政而網羅的人才,淨是些無聊的傢伙。看來問題出在網羅的面不廣。自己的師傅,愛妃的老師……都是皇帝的私人。這些人是否有才幹,值得懷疑。
前幾天,翁同龢作為西太后的欽差來到天津,他提出的所謂自己的意見,在李鴻章看來,都不得要領,不符合現實。這是因為他缺少結合現實問題的經驗。
李鴻章暗暗拿定主意,對彈劾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他閉上眼睛穩了穩情緒,從容不迫地拿起毛筆,開始起草電稿。書案上,堆著各種各樣的報告。
其中也有袁世凱來的電報:“已將九連城轉運站遷至鳳凰城,竊以為辦事諸多方便。”這是把兵站基地後撤了。敗兵陸續渡過鴨綠江,進入九連城。
李鴻章相信袁世凱的預測,可能九連城也要失守了。袁世凱這個人有特殊嗅覺,他的措施可能是正確的。
李鴻章想揮筆叱責敗戰之將,激勵他們為挽回名譽而戰。他首先給衛汝貴一紙電文:
“講宮諸人(文廷式等)彈劾汝之軍隊,軍心不穩,紀律紊亂,到處騷擾,平壤之役,不戰而退。又同時彈劾我對汝等有所庇護。朝廷恨汝,幾近切齒。茲命宋慶前往,嚴肅調查。此次宜火速集合敗兵五千,整飭軍令。如遇賊(日軍),血戰一場,或許能稍贖重罪。倘非如此,汝至危矣!在津將士均謂汝等臨陣脫逃,痛罵盛軍人數雖多,皆不能戰,是否願當此惡名?切記!”
好嚴厲的電文,而李鴻章仍覺得不夠勁兒。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李鴻章一邊寫著嚴厲的電文,一邊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激動,以防失去自我控制。
▲虹橋▲書吧▲。
第71節:折斷伐南旗(1)
折斷伐南旗
朝鮮自古以來鄉黨意識就非常濃厚。在東學中,也有南接、北接之類的說法。“接”是什麼意思呢?東學在1878年設立了門徒集會之所,當時稱“接所”,就是教會。“接所”,簡稱為“接”。南接,是指南方的教會,北接,是指北方的教會。南接就是全羅道,北接就是忠清道。開始時只是劃分地域之意,後來竟與路線鬥爭結合起來,名詞被賦予深刻的含義。
想把東學儘量限制在純宗教活動的組織範圍內,稱做“北接”;要把政治運動和軍事行動相結合,稱做“南接”。
全羅道出身的人本應該都是南接,但其中也有人主張,東學是宗教團體,致力於大眾精神方面的教化就夠了,不要涉足政治。相反,本應該是北接的忠清道出身的人中也有人主張,東學鑽在宗教的貝殼裡實在可笑,如果有理想和抱負,就應當為實現它而傾注一切努力,不惜擴大到政治領域,訴諸武力,積極地行動起來。
本來朝鮮人當中好激動的人居多,組成集團鬥爭,就更是一往直前。
如果是因為地域鬧口角,那麼,雙方按照習慣,互相吐唾沫,狠狠罵上一頓,也就完了。可是,像東學這樣,在同一集團中路線不一致,問題就嚴重了。
就日本出兵之前的東學起義而論,因為北接派領導人崔時亨對軍事行動消極,所以在忠清道南部缺乏號召力。這樣分散了力量,對朝鮮政府軍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的確,當時東學的舉兵有些不夠果斷,後來在內部也作過總結。
南接派領袖是全琫準。他面對日本出兵的新事態,越發堅定了信念。他早有預料,不做出抵抗的姿勢,敵人會毫不留情地長驅直入。敵人已經來到面前,能把自己鎖在祈禱的世界裡無動於衷嗎?全琫準積極地準備武裝起義。
然而,東學這一宗教團體的上層卻大都是北接系。南接的理論家們反覆地鼓動武裝鬥爭,但要使整個教團行動起來,是需要時間的。
“你們沒看見嗎?倭兵(日本兵)在漢城到處都是!你們打算就這麼置之不管嗎?祈禱有什麼用?除了拿起武器戰鬥,沒有別的辦法。你們還能算是東學信徒嗎?不,還能算是人嗎?”
嗓門高起來,議論升級了。
在宮廷內部,大院君同閔妃派有分歧有鬥爭,在朝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