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部分,宋代十八朝豔史演義,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戶部侍郎,呂公弼為刑部侍郎;其餘百官,均進秩有差。二月,神宗御紫宸殿朝見群臣,詔冊元妃向氏為皇后。向後系故相向敏中曾孫女,人潁王邸後,封安國夫人,至是冊立為皇后。神宗在王邸時,常聽得記室韓維稱揚王安石,很想見王安石這個人,於是遂降詔徵召王安石入都。王安石高臥不起,神宗因謂輔臣道:“王安石自先帝朝以來,屢召不至,多說他不恭順,而今又不肯來,到底是有病呢?還是有什麼要求呢?”曾公亮奏對道:“王安石他乃是輔相材,必不會欺君罔上的。”吳奎諫阻道:“臣曾與王安石同過事,見他護非自用,所為迂闊,如果重用了他,必定紊亂朝政的。”神宗不聽,又降詔命王安石知江寧府。大家揣測,以為王安石又要推辭的,不料他這番卻老實不客氣,奉到旨命,不但不推辭,而且便走馬到任去了。這王安石,字做介甫,臨川人,好讀書,會作文章,他的友人曾鞏,拿他作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嘆為奇才,便到處替他延譽。因此,他遂得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舊例判官秩滿,得求試館職,他獨不求試,再調知鄞縣。他到了鄞縣,便運用他的建設計劃,小試牛刀,起堤堰,決陂塘,興水陸之利;又貸谷與人民,薄取利息,定期償還,俾得新陳相易。鄞縣的人民,都稱說便利。
不久,通判舒州,又卓著政聲。文彥博便極力舉薦他,請朝廷不次進用。朝廷乃召試館職,辭謝不就。歐陽修復薦他作諫官,仍辭謝不就。再薦,再召,再辭,且懇求外補。朝廷因命知常州,改提點江西刑獄。他到了江西,恰巧與周敦頤遇著,兩個談論天下大事,古今治術,連日連夜,滔滔不絕。及至兩下分開了,他深思周敦頤的理論,甚至忘寢廢食。到仁宗嘉祐五年,復召他為三司制度判官,他才入朝受職。當時的朝野人士,因為朝命疊下,他輒辭不起,甚是欣慕他的為人,誰也想一見為快。他進京受職而後,不久便上了一篇表言書,主張法古變今,理財足用。仁宗看了,不說什麼,把它擱置不議。他見主張不行,心裡很覺不快,雖頻遷美官,如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等,都不愜意,總想求去;後來適因母喪,便解職回籍去了。英宗朝也曾召他,只是不肯再起。韓絳、韓維兄弟與呂公著等,都是他的好朋友,更極力替他標榜遊揚,遂把王安石三字,抬捧得大名鼎鼎,所以神宗便極意要引用他,召他不至,又命他知江寧。這時宰相韓琦,因執政三朝,任事太久,權位又重,便有人詆譭他做事專擅,而曾公亮復力薦王安石可作宰相,以謀間他,於是力請去位。神宗不得已,命韓琦以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韓琦奉旨,即入朝辭駕,神宗泣道:“侍中定然要去,朕沒奈何,今日已下詔了!然卿去之後,哪一個可任國家大事呢?王安石如何?”韓琦奏對道:“王安石作翰林學士便有餘,處輔弼的地位則不可。”神宗默然,韓琦知道神宗的意思,亦不申論,即告辭去了。神宗遂召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不覺殘年已過,仁宗乃詔改元做熙寧,是為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始至京師,從受翰林學士的任命,至此已經七越月了。神宗聽得王安石到了,不勝幸悅,即詔王安石越次入對。
神宗問道:“治國的要道以什麼當先呢?”王安石奏對道:“擇方法當先。”神宗又問道:“唐太宗何如?”王安石又對道:“陛下當取法堯、舜,何必講唐太宗呢?堯、舜治天下的方法,至簡單而不麻煩,至切而不迂闊,至易行而不難作。但後世的學者,因為不能通曉堯、舜的治術,所以他便說是高不可及。”神宗道:“卿可謂責難於君了。朕自視眇躬,恐怕無以副卿的意思啊!但願卿盡心盡意輔助朕躬,使得達目的!”一日,群臣侍講經席畢,群臣皆退,神宗獨留王安石,賜坐更問治道。
神宗道:“朕有事要與卿從容議論的。朕觀古人,像唐太宗必然要得著魏徵,漢昭烈帝必然要得著諸葛亮,然後才可以有為。
魏徵、諸葛亮兩個,真是不世出的人材啦!“王安石奏對道:”陛下真能作堯、舜,自然有皋、夔、稷、契的;真能作高宗,自然有傅說的。像魏徵、諸葛亮兩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所卑視的,何足稱道呢?以天下的廣大,人民的眾多,百年的承平,學者不能說不多,然而總愁無人可以佐治。只因是陛下擇方法未能明瞭,推誠信未能及至,雖是有皋、夔、稷、契、傅說般的賢臣亦將被小人所排擠,卷懷而去哪!“神宗道:”哪一個朝代沒有小人呢?就是堯、舜的時候,尚且不能無四凶啊!“王安石復對道:”因為能夠辨別四凶,把他們除去,這才成其為堯、舜啦!若使四凶得逞他們的讒慝,那麼皋、夔、稷、契,又怎肯與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