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部分,宋代十八朝豔史演義,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方,久絕朝貢,乃因商船誘之使來,契丹知之,必謂將以圖我,一也;強取吐蕃之地以建熙河,契丹聞之,必謂行將及我,二也;遍植榆柳於西山,冀其成長以制番騎,三也;創團保甲,四也;河北諸州築城鑿池,五也;置都作院,頒弓刀新式,大作戰車,六也;置河北三十七將,七也。契丹素為敵國,因事起疑,不得不然。臣嘗竊計,始為陛下謀者必曰:“自祖宗以來,因循苟且。治國之本,當先聚財積穀,募兵於農,則可以鞭笞四夷,復唐故疆。”故散青苗錢,為免役法,置市易務,次第取錢。新制日下,更改無常,而監司督責,以刻為明。今農怨於畎畝,商嘆於道路,長吏不安其職,陛下不盡知也。夫欲攘斥四夷以興太平,而先使幫本困搖,眾心離怨,此則為陛下始謀者大誤也。臣今為陛下計,宜遣報使,具言向來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它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可持此造端,以隳累世之好。可疑之形,如將官之類,因而罷去。益養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諛,進用忠鯁,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振威武,恢復故疆,攄累朝之宿憤矣。

神宗寡斷,遲疑不能決定。劉忱等再與遼使蕭素會議於大黃平,又經三次會議,仍是一無結果,爭執如故。遼主乃遣蕭禧復來下國書,說是劉忱等故事遷延,殊非和協邦交的辦法。

神宗即撤回劉忱等,改命天章閣侍制韓縝與蕭禧談判。韓縝與蕭禧開談數次,蕭禧仍堅持分水嶺為界的理由,不肯讓步,韓縝亦堅持疆界既定的理由,不肯遷就,各執一理,依然無結果。

蕭禧便撒起賴來,住在使館裡不肯返國去,說道:“定要達到前項請求的目的,然後回國去。”神宗想要和平解決這交涉,自然不便驅逐他,沒奈何,命知制誥沈括詣遼國報聘。沈括便到樞密院查閱故牘,檢核成案,俾作解決此案的根據。查得英宗二年與契丹訂定疆地條約及地圖,系以古長城為分界地,而今所爭乃在黃嵬山,相差三十餘里,既奏明神宗。神宗驚喜,謂沈括道:“兩府不查考本末,几几乎把國事誤了。”命將條約並地圖給蕭禧閱看,蕭禧才不像從前的強硬了。神宗乃命賞賜沈括白金千兩,令他即行赴遼。沈括銜了使命,越山渡水,曉行夜宿,一路到了遼國。遼主命宰相楊益戒,接見沈括談判。

沈括根據舊約,堅執不允遼國所請。談判六次,沈括只是據理爭論,毫不放鬆。楊益戒道:“區區數里的地界,亦不肯相讓,莫非要想絕好麼?”沈括抗議道:“從來師直為壯,曲為老。

而今我朝遵守成約,北朝乃廢棄前盟,想用威力妄事更改,是非曲直,自有所歸,並不是我朝要絕好呀!“楊益戒見沈括理直氣壯,知不可屈,遂改變前議,請把天池做新疆界。沈括不答應,辭還。沈括在途,因將山川險易,民情風俗,繪成《使契丹圖》,歸獻神宗。

神宗因想如果交涉決裂,當要北伐,不可不預備軍事,乃廣徵群臣意見。群臣有主戰的,有主和的,議論不一。神宗想了一想,還是問問太皇太后吧。於是進了慈壽宮,請過安,從容把宋、遼疆界交涉稟明,最後奏道:“萬一交涉無效,兒臣擬用武力解決它,一舉掃去後世子孫的禍患,不知可行得麼?”曹太皇太后道:“糧草輜重,預備足了嗎?士卒甲仗,備齊了嗎?”神宗對道:“這是易為措辦的。”曹太皇太后道:“這正是幾樁不易措辦的事,怎麼反說是易為措辦呢?像這等輕視兵事,還可望必勝無敗,一舉掃去後世子孫的禍患嗎?簡直是要惹下目前不可收拾的禍患哩!從前太宗皇帝幾次北伐所以失敗的原因,哪一次不是因為糧草輜重不繼而士卒甲仗不齊所致呀!那時還正在用兵的時候,尚猶如此,況且當今天下久不用兵,且值大旱之後,兵既未練,餉復缺乏的日子呢?須知戰爭乃是國家一樁至不得已的事件,必要萬不得已才可出諸戰爭,稍有一線和平的希望,總要力求避免戰爭,而使歸於和平解決為是。大凡國家經一度戰爭,無論他是得勝或是失敗,總是要受莫大損失的:殺傷無數生靈,一項;焚燬無數田園廬舍,二項;耗費無數糧草器械,三項;使務農的失耕,作工的失工,經商的失利,讀書的廢讀,四項;好好的家庭,弄得家破人亡,好好的社會,弄得百孔千創,五項。諸如此類的害處,不可勝言,所以作人君的,對於戰爭一事,是不能不慎重而又慎重的!

遼國違背舊約,妄爭疆界,總可派遣能言語有才智的使臣,與他嚴重交涉,諭以利害,和平解決,各守舊疆,言歸於好。不可便存用武力解決的意見,致使交涉決裂,造成戰爭的禍害。

不過要注意的,對於原有國防,不可不密加整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開拓者

巴喬的中場

錯撩偏執男主後我甩不掉了

鍵盤君jun

無雙將

抵制日貨

託福閱讀1000詞

溫暖寒冬

月老下凡

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