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7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增強戰略目標的生存能力,印度空軍在2031年之後從美國採購了數十套近程攔截系統,專門用來對付空對地彈藥。
只不過,任何攔截系統的能力都有極限,為了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執行攻擊任務的機群都是以3架戰鬥機為一個單位,一次性投下至少24枚防區外炸彈。1套近程攔截系統最多能夠攔截4個目標,而用來保護戰略指揮中心的近程攔截系統不會超過5套,保護其他戰略目標的近程攔截系統更少,如此一來,只要24枚彈藥同時到達,印度空軍採購的近程攔截系統就將成為擺設。
除了近程攔截系統之外,印度空軍還在重要目標附近設定了強制電磁干擾裝置。
問題是,強制電碰干擾裝置對共和國空軍在2030年之後開發的新式防區外彈藥沒有多大作用。J…17A在此輪轟炸中使用的LS…32B型滑翔炸彈採用了“彈道修正制導體制”,即在發射之後,首先由慣導系統控制,到達距離目標大約50千米處時由載機或者其他引導飛機提供彈道修正資料,最後階段仍然採用全封閉的慣導系統引導。如此一來,作用範圍為30千米的強制電磁干擾裝置就無法對其構成威脅。雖然這一制導方式暫時只能用來對付地面固定目標,但是在極端惡劣的電磁環境下,仍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制導方式。
戰爭很殘酷,弱者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8點40分,第一輪轟炸行動結束,各攻擊機群發回了轟炸報告。5分鐘後,跟隨攻擊機群進入印度領空的高空無人偵察機發回了戰場資訊,確認轟炸收到圓滿結果,48個重點打擊目標均被摧毀,或者被徹底癱瘓。
讓裴承毅倍感欣慰的是,除了西部戰場上的3架J…17A在返航的時候因為機械故障不得不到巴基斯坦的空軍基地降落之外,其餘的J…17A均順利返航。
首輪轟炸結束之後,打擊分成了兩個方向。
空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摧毀印度的軍事指揮與通訊、防空系統等戰略目標,對付戰術與戰役類目標的任務則交給了陸軍航空兵在內的其他作戰力量。
充分有效的利用作戰力量,是提高軍事打擊力量的重要手段。
J…17A機群還未離開印度領空,陸航的攻擊機群就接踵而至。
如果說J…16A與J…17A是空軍的“新星”,那麼DW…26B就是陸航的新銳力量。
卷十 龍騰九天 第55章 多用途
DW…26B垂直起降攻擊機服役時的編號為QW…26B,直到2034年大批次裝備部隊,不再需要保密,才使用了現在的編號。也正是如此,直到2034年,外界才知道共和國陸軍裝備了採用“吸入式電離電磁迴旋推進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若論出名程度,DW…26B絕對超過了任何一種飛行器。
與QW…26A相比,DW…26B除了基本結構有不到60%的相似度之外,其他方面都變了樣。兩套“電磁迴旋推進器“(簡稱)的蜂窩狀毛細進氣口設定在機身前端兩側,保型設計的加速通道向後延伸,在翼根處折轉進入機翼內部,最終連線到距離翼尖三分之一處的三向可控噴口、以及分別設定在機身上下兩側的8處向量推力控制噴口上;為推進器提供電能的1500千克14級複合蓄電池全部採用保型設計,其中600千克安放在機身內部由高強度合金裝甲保護的電池艙內,另外800千克則以填充的方式安放在機翼內;受推進系統加速通道的限制,原先設定在機身兩側的彈艙移到了機身中央,以並列的方式安放;因為採用了向量推力控制系統,所以全機沒有氣動控制翼面。
與J…16一樣,除了得到保留的機翼還有點飛機的樣子,DW…26B的外形沒有一點傳統飛行器的樣子,看上去更像是長了一對翅膀的重型卡車。因為主要在超低空作戰,對飛行速度與隱身要求不是很高,所以DW…26B並不十分重視氣動外形,即便飛行速度慢一點、隱身能力差一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與空軍戰鬥機相比,DW…26B更重視生存能力,特別是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DW…26B的裝甲用量高達750千克,不但飛行員座艙得到了嚴密保護,電池艙、推進艙與彈藥艙都得到了保護,甚至連機翼下表面都敷設了厚達10毫米的高強度合金裝甲。因為DW…26B主要在超低空活動,對其威脅最大的是小口徑高射炮與行動式防空導彈,所以陸軍航空兵要求DW…26B必須具備抵抗30毫米穿甲彈直接攻擊,與防空導彈預製破片戰鬥部間接攻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