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9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處置”能力。演習過程中,“解救部隊”必須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潛入被劫持的船隻,降伏船上的“恐怖份子”、排除“恐怖份子”安放的炸彈、疏散船上的“被劫持人員”,如果“解救行動”花費的時間超過規定時間、或者“恐怖份子”引爆了炸彈、或者“被劫持人員”出現20%以上的傷亡,“解救行動”就算徹底失敗。為了更加貼近實戰,“解救部隊”只能在“恐怖份子”登上船隻,並且佈設好炸彈之後才能出動。
非常苛刻,也非常有難度。
換上專門為“恐怖份子”準備的“制服”後,劉銳率領20名陸戰隊官兵登船一從此開始,劉銳就無法獲得外界資訊,至少無法獲得與“解救行動”有關的任何資訊,必須隨時準備應付突然到來的“解救部隊”。
美軍只出動了一個“海豹”小隊。僅僅一個小隊的11名突擊隊員。
不是“海豹”輕敵,而是“海豹”有足夠的信心與實力。
作為美軍最富盛名的特私部隊,“海豹”不同於“三角洲”、“綠色貝雷帽”與“特別空勤旅”,是一支格外重視單兵能力與軍人素質,不太倚重先進裝備的特種部隊。很明顯,“海豹”與共和國總參特種部隊非常相似,均把軍人的能力放在首位,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輔助力量。
正是如此,數十年來,“海豹”的規模都非常有限,最多時不會超過200人,最少時不會低於120人,一般情況下維持在150人左右。不是“海豹”不想擴充兵力,而是“海豹”的徵募要求過於嚴格,淘汰率太大,找不到足夠的優秀軍人。
劉銳這樣的陸戰隊員不知道“海豹”的厲害,總參特種部隊司令盧誠聞就不一樣了。
早在10多年前,盧誠聞就率領共和國的特種部隊在阿富汗與“海豹”數次交手,戰鬥各有勝負,實力在伯仲之間。盧誠聞的能力沒人懷疑,這位項鋌輝親手帶出來的超級特種兵不但親自參與了共和國現代特種部隊的全部建設過程,還參加了大大小小上百場戰鬥,從未在戰鬥中負傷,也從未遭受慘敗。雖然盧誠聞從不認為“海豹”比共和國的特種部隊強,但是在他一生之中,真正佩服的、也真正重視的對手就只有“海豹”。
“解救行動”屬於“封閉演習”,外界很難知情。
規定的8個小時過去後,登船的11名“海豹”按時下船,20名“恐怖份子”無一例外的成了戰俘。
劉銳率領的共和國陸戰隊員輸得很慘,也很徹底。
演習結束後,在劉銳提交給陸戰隊司令部的演習報告中明確提到,“海豹”的單兵戰鬥力遠在共和國陸戰隊之上,雙方根本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對手。
事實也確實如此,“海豹”是精銳特種部隊,陸戰隊則是普通作戰部隊。
換句話說,讓劉銳的陸戰隊員去對付盧誠聞的特種兵,結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接下來,雙方交換角色,由共和國陸戰隊扮演“解救部隊”。
演習結果仍然沒有改變,在劉銳找到最後1名“恐怖份子”之前,“海豹”成功“引爆”了炸彈,導致“解救”行動徹底失敗。
共和國陸戰隊敗得很慘,但是並不恥辱。
雖然以CNN為首的西方新聞媒體對此大加報道,彷彿這不是演習,而是貨真價實的戰爭,之前一敗塗地的美軍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一樣,但是以半島電視臺為首的大部分新聞媒體對此輪演習做了非常客觀的評估,認為交手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作戰力量,共和國陸戰隊輸得並不冤。如果看演習細節,還能發現共和國陸戰隊的戰鬥力遠超過美國陸戰隊,原因很簡單,“海豹”用了足足8個小時才制服共和國陸戰隊,而共和國陸戰隊在同樣的時間內,只差一點就能制服“海豹”。如果由共和國的特種部隊與美國陸戰隊進行對抗,美國陸戰隊肯定會敗的更加難看。
雖然半島電視臺一向傾向共和國,但是其評論可圈可點。
兩年後,盧誠聞中將親自率領共和國總參直屬特種部隊參加“2033環太平洋國際安全多國聯合軍事演習”,不但在演習中輕而易舉的擊敗了美國陸戰隊,還在模擬對抗演習中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海豹”,奪回了“最強特種部隊”的頭銜。
隨著中美軍事交往愈發深入,各類演習與軍事競賽成為兩國軍人的大舞臺。
連續敗給共和國總參直屬特種部隊數次之後,“海豹”不但提高了訓練強度,還組建了一支針對聯合軍事演習與國際軍事競賽的部隊,專門對付共和國的特種部隊。
與之相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