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9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共和國總參直屬特種部隊不但沒有刻意提高訓練強度(因為隨時都有戰鬥任務),更沒有組建專門參加聯合軍事演習與國際軍事競賽的部隊,每次都是從輪換休整、或者沒有作戰任務的部隊中抽調官兵。
誰強誰弱,一目瞭然。
當然,共和國陸戰隊也不是一無是處。在兩年後的演習中,共和國陸戰隊以絕對優勢戰勝了美國陸戰隊,一雪前恥。
這場演習帶給共和國與美國軍隊的最大啟發就是,特種部隊不是萬能的!
如果不是受演習規則限制,扮演恐怖份子的共和國陸戰隊完全可以在“海豹”登船之後引爆炸彈,而不是等上幾個小時,讓“海豹”獲得足夠的戰鬥時間。由此可見,在對付極端努力的時候,特種部隊的作戰能力仍然有不少缺陷。相反,在正面對抗中,特種部隊的優勢並不明顯。
受此次演習的影響,共和國與美國的特種部隊都發生了轉變。
兩國都認識到,特種部隊必須“更強、更快、更精”,不但能夠在戰爭中執行普通作戰部隊難以完成的任務,還得在不對稱對抗中擁有壓倒敵人的優勢戰鬥力。只有這樣,特種部隊才能在特殊戰場上捍衛國家利益、保護國家安全。
與特種部隊相反,陸戰隊這樣的常規作戰力量不再要求特殊作戰能力。
常規作戰力量的首要任務不是對付海盜、恐怖份子這些極端勢力,也沒有必要在戰場上與敵人的特種部隊硬扛。常規作戰力量的使命只有一個:在正規戰爭中執行作戰任務,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戰力量細分是軍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軍事藝術的實質就是合理使用各種軍事力量,而不是讓一種“萬能型”軍事力量執行所有軍事任務。事實上,也從來不存在“萬能型”軍事力量,特種部隊再厲害,也不可能代替常規作戰力量,更不可能單獨主導戰爭勝負。
第二輪演習結束,共和國與美國算是回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最終勝負如何,還得看第三輪演習。
卷九 暗流湧動 第9章 國家的面孔
第三場演習,共和國參演部隊遇到的麻煩更大。
輸掉第二場演習,多少可以算成“用兵不當”,如果早知道美國會讓“海豹”頂替陸戰隊(實際上“海豹”是美國陸戰隊的特種部隊,屬於陸戰隊編制內的作戰部隊),項鋌輝肯定會讓盧誠聞跑一趟。輸掉對抗演習是小事,畢竟輸掉演習不等於輸掉戰爭,可是丟了國家的面子就是大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共和國軍隊與美國軍隊在戰場上交手的機會不多,至少擺上檯面的正面交戰不會出現,要想壓角美國,顯示共和國軍事力量的強大之處,就只能在聯合軍演上做文章。
能否贏得第三場演習的勝利,看的不是單兵作戰能力,而是“系統作戰能力”。
雖然第三場演習名義上是“自然災害聯合救援行動”,屬於軍隊的“非軍事行動”,不需要參演部隊直接對抗,但是“非軍事行動”也能體現軍隊的實力,特別是軍隊的兵力與物資投送能力、大規模行動的組織能力等等。
如果連“非軍事行動”都搞不好,還能指望軍隊有多強的戰鬥力嗎?
別的不說,21世紀初,卡特琳娜颶風襲擊新奧爾良之後,美國國內新聞媒體就大肆抨擊美軍,認為美軍在救災行動中的表現遠不如共和國軍隊,颶風過去後快一週,第一支美軍救援部隊才進入災區,而在共和國的南方特大洪水災害中,事發當天,數十萬共和國軍人就進入災區,參與救災工作!
雖然美國的軍事體制與共和國的有所不同,但是軍隊的基本職責就是捍衛國家利益與保護國家安全,救災行動也屬於軍隊職責範圍內的事。用美國政客的話來說,納稅人每年投入數千億美元養著的軍隊,如果不能在最關鍵的時候向需要幫助的納稅人伸出援助之手,納稅人有什麼理由交納稅款?
落實到現實問題上,共和國參演部隊的情況不容樂觀。
美軍派出了1支航母戰鬥群與1支兩棲遠征艦隊,共和國則只派出了支航母戰鬥群。
若按軍事職能劃分,航母戰鬥群是海軍最強大的海上打擊力量,不但能夠對付海洋上的敵人,還能對付深入內陸上千千米的敵人,是最令人畏懼的進攻力量。兩棲遠征艦隊名義上是兩棲攻擊力量,以執行與支援登陸作戰為主要使命,實質上則是名副其實的“兵力投送力量”。在投送兵力方面,兩棲遠征艦隊的能力遠遠超過航母戰鬥群。
拿“塞班”號與“福特”號相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