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8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廠商以子承包商、或者系統承包商的身份參與建造工作。
在工程階段引入競爭,意味著勝者全得、敗者全失。
毫無疑問,這是更加殘酷的競爭。
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共和國當局的國防建設觀念。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數場大規模對外戰爭產生的激勵效果,到21世紀40年代的時候,共和國不但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幾家軍火企業(在全球10大軍火企業中,共和國就佔了5家,分別是中重集團、中航集團、北方重工、中國彈藥集團公司與江南造船廠軍用艦船分公司,前3家排名第一、第二與第四),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從業人員達到了驚人的227萬。與之相比,美國僅有3家軍火企業進入全球10強,最好的洛馬公司僅排在第三位,波音公司與諾思羅普公司分別排在第五與第八位,而美國軍火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有170萬,規模僅為共和國的75%。雖然在生產效率上,共和國的軍火產業超過了美國,即美國軍火產業的產值僅為共和國的70%左右,但是從長遠來看,即便面臨世界大戰的威脅,共和國也沒有必要保持如此大的軍事工業體系,更沒有必要保留這麼多的大型軍火商。如果算上先進科技對武器裝備效能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而科技投入在軍火開發中所在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更加有理由對軍事工業進行整合,只需要3家大型軍火集團,就能滿足共和國的國防需要。如果算上國際合作,比如參與未來單兵作戰系統開發工作的朝鮮與巴基斯坦軍火企業,更加沒有理由擔心共和國的軍事工業系統會被削弱了。
事實上,軍火生產早就是“國際合作”。
共和國向全世界輸出武器裝備,並且以合作的方式幫助盟國與友好國家提升軍事工業實力自然是國際合作。重要的是,從半島戰爭開始,共和國當局就放寬了對軍事工業的次級承包商的管制力度,允許一些達到了標準、具有強大實力的友好國家的軍火企業以次級承包商的身份參與共和國的國防裝備開發與生產工作。比如DZ…31系列主戰坦克中,行走機構中的液汽綜合懸掛系統就是由巴基斯坦的國民兵工廠生產的,駕駛員潛望鏡與車長晝夜觀瞄系統則是由馬來西亞的易天精密儀器裝置公司開發生產的。即便某些尖端裝備,比如J…16系列戰鬥機所使用的火控雷達中,一些高頻電子管就是由朝鮮的電子企業生產的。至於那些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武器彈藥,比如200千克級電磁炮炮彈的彈體、步兵裝備中的複合材料頭盔等等,都是在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勞動力相對便宜的國家生產,有的乾脆就轉包給了境外企業。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當局想借此機會整合軍事工業。
如此一來,陸軍地面主戰平臺的競爭就變得異常殘酷了。事實上,這也正是未來單兵作戰系統為什麼要經過四輪招標才最終決出勝負的根本原因。對那些在過去20多年間賺得盆滿缽滿的軍火企業來說,真正的考驗在這個時候才到來。有點頭腦的商人都知道,此時共和國的軍事工業就如同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的美國軍事工業,誰能在競標中勝出,獲得幾個大的國防裝備專案,誰就能夠生存下去,並且在未來的數十年內主宰共和國的國防裝備市場,甚至稱霸全球軍火市場。
對中重集團與北方重工來說,3年時間不算短,也不算長。
2048年12月,中重集團提前1個月交出了118億元合同的成果,即12套工程樣品與全壽採購使用成本報表。
因為在未來單兵作戰系統上花費了太大的精力,所以直到2049年3月,北方重工才交出了合同答卷。
毫無疑問,這3個多月爾差距,足以決定兩家公司的成敗。
雖然專案審批需要大約1年的時間,也就是要到2050年3月底,才會決定採用哪家公司的設計方案,並且進入工程生產階段,但是從前幾個月的對比測試來看,中重集團的設計方案有很明顯的優勢,而且中重集團實力雄厚,在工程生產階段能夠控制住成本,專案費用增長的幅度不會太大。如果考慮到中重集團在共和國軍事工業體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共和國工業界的強大影響力,共和國陸軍沒有理由把繡球拋給其他企業。
從其種意義上講,中重集團輸掉了未來單兵作戰系統就與陸軍的地面主戰平臺有關。
甚至可以說,中重集團在國防部做出裁決後仍然死咬不放,揚言要到全體代表大會進行申述,就是要藉此分散北方重工的注意力,讓這家實力稍遜的軍火企業拼命保住已經吃進嘴裡的肥肉,無法在地面主戰平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