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9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利亞的意義並不大,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杜奇威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讓2個陸軍旅迅速向東轉移,爭取趕在第一戰鬥單位到達前組織好防線。
做出這一判斷後,裴承毅把楊少勇叫了過來,詢問了第一戰鬥單位的情況。
此時,凌雲霄中將指揮的第一戰鬥單位已經進入伊朗境內,正在開往伊朗西北地區的途中。
干擾開始後,第一戰鬥單位就按照計劃陸續越過巴伊邊境。
第一戰鬥單位的先頭部隊在伊朗邊境重鎮庫哈克集結完畢之後,凌雲霄就親自率領這支僅有1200人的部隊出發了。在沿途伊軍的配合下,僅僅2個小時,第一戰鬥單位的先頭部隊就到達了250千米外的帕斯庫赫。因為支援旅的電能供應部隊率先進入伊朗,並且在沿途部署好了電力供應站,所以不用為補充電能而停止前進,只是每6個小時停下來休息半個小時。
部隊能夠持續前進,不但與後勤官兵有關,還與先進的技術裝備有關。
早在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陸軍就試驗了第一種“指向式能量傳輸裝置”,即利用高能微波來傳送電能。在此之後,該專案中斷了好幾年,主要原因就是高能微波的指向性不是很好,而且對電子裝置有很強的破壞作用,能量傳輸效率也不是很高。總的來說,就是缺乏實用前景。直到2030年之後,在海軍與空軍的積極推動下,相關專案再次啟動。最初的研究仍然確定為“指向式”,即能量傳輸有明確的方向性,只能做直線傳輸。印度戰爭後,陸軍率先提出,應該不再對傳輸方向做明確要求。這一要求得到了空軍的積極支援,因此在“指向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應答式”,整個研究專案也在這個時候分成了兩個部分,即由陸軍與空軍主導的“應答式能量傳輸系統”、以及由海軍主導的“指向式能量傳輸系統”。雖然兩套系統各有千秋,但是其基本目的是一樣的,即切斷電源與用電裝置之間的電線,讓迅速普及的電力裝備不再受到限制。
因為要求不受障礙物的影響,所以“應答式”再次回到了老路上,即利用高能微波來傳輸能量。與海軍主導的“指向式”,也就是以高能鐳射為載體的電能傳輸系統相比,除了可以非直線傳播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系統整合質量最低,特別是接收端的系統整合質量能夠控制在陸軍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暫時還無法達到空軍的要求),而最大的缺點就是,能量傳輸效率低下,以及作用距離短。
所謂的“應答式”,指的就是在高能微波中有一個應答訊號,接受端必須對這個應答訊號做出回答,才能獲得發射端提供的另外一個接收訊號,從而正常啟動。如果接收端沒有做出回答,強行接收高能微波承載的能量,發射端的場感應器就會發出警報,並且迅速調高微波的能量級別,燒燬接收端的電子裝置。
由此可見,“應答式”是一種排他的能量系統,從而解決了“安全”問題。
因為這種“應答”的安全模式無法做到絕對安全,所以“應答式”的高能微波發射系統採用了“3+1”的發射方式,即設定不在同一個平面內的4個發射點,利用電磁波相干原理構成一個具有邊界的電磁場,只有在此範圍內才能截獲高能微波,而在此之外,就無法利用高能微波攜帶的能量。因為作用距離越遠,能量傳輸效率就越低,所以陸軍對系統的作用範圍做了明確限制。
針對地面裝備的“應答式能量傳輸系統”的最大作用距離在1500米以內,如果車輛以側向透過的方式進入接收區域,只要與發射源的距離保持在250米以內,就能確保在以正常速度行駛、且不增加行程的情況下獲取到足夠的電能,完成充電作業。如此一來,車隊就沒有必要在行軍途中停下來充電了。
如此先進的能量供應系統一問世就得到了陸軍的“追崇”。
在經費嚴重緊缺的情況下,陸軍在進行改編的時候,仍然明確要求為每個戰鬥單位提供一套這種供電系統,從根本上保證戰鬥單位的戰場機動能力。
事實上,這種代號GE…37A的“應答式能量傳輸系統”並不先進。
準確的說,從能量轉換效率上講,GE…37A比海軍研發的JE…35型“指向式能量傳輸系統”差多了。即便在250米的最佳作用距離上,GE…37A的能量傳輸效率也只有10%。也就是說,發射端輸出的能量中僅有10%被接收端獲取,而接收端把微波能轉化為電能,又有大約50%的損耗,所以總體能量轉換效率在5%左右。在1500米的最大作用距離上,總體能量轉換效率將降低到讓陸軍都無法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