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7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小時才能到達戰場,美軍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防空部署,甚至能夠組織起截擊力量,所以在使用戰略航空兵的時候,共和國空軍非常小心謹慎,除了禁止轟炸機靠近戰區之外,還頻繁調整導彈發射空域,以及轟炸機群的飛行線路。即便如此,在之前的戰鬥中,轟炸機群數次與危險擦肩而過。如果不是戰術航空兵過多的投入制空作戰,恐怕空軍早就讓戰略轟炸機群停飛了。
從戰略層面上講,嚴格限制戰略轟炸機的活動範圍是防止戰爭規模擴大的必要手段之一。不管怎麼說,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的主要戰略打擊力量之一,也是對手的主要監視物件,即便在和平時期,冷戰雙方都會高度監視對方的戰略轟炸機群,甚至為對方的每一架戰略轟炸機提供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並且安排專門人員負責。也就是說,戰略轟炸機群的調動與活動幾乎沒有多少秘密可言。戰爭中,就算讓戰略轟炸機掛著常規彈藥執行常規作戰任務,也能讓對方的情報機構與戰略防禦機構感到心驚膽戰,甚至可以說,戰略轟炸機每次起降都能引起不必要的擔憂。正是如此,美國當局也對戰略轟炸機的使用範圍做出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當然,使用戰略航空兵,也有使用戰略航空兵的好處。
作為戰略部隊,不但平常的活動嚴格保密,還經常執行一些秘密任務,加上戰略轟炸戰術的特殊性,所以戰略航空兵的官兵很少關心他們執行的任務,也沒有太大的好奇心。在他們看來,不管執行什麼任務,他們要做的,就是駕駛轟炸機前往特定的空域,按照特定的指令發射攜帶的彈藥。
因為攻擊程式完全透過戰術資料網路傳輸,到底攻擊什麼目標由攻擊程式決定,所以戰略航空兵的飛行員甚至不太關心他們要打擊的物件,有的時候甚至沒有必要知道需要打擊的物件。
用一些轟炸機飛行員的話來說,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基於軍事資訊網路的自動控制系統的進步,轟炸機飛行員的主要任務不是駕駛轟炸機,也不是投擲彈藥,而是充當轟炸機自動飛行與作戰系統的“備份”。即在自動控制系統失靈的情況下,確保準確無誤的完成轟炸任務。因為轟炸指令儲存在一臺沒有併入軍事資訊網路的計算機內,所以在自動控制系統崩潰之後,飛行員只需要將那臺計算機接到轟炸機的備用資訊介面上,並且設定為閉路控制方式。如果這套方式都無法正常工作,飛行員就將結束作戰行動,駕駛轟炸機返回基地,或者在合適的地點彈射逃生。
總而言之,轟炸機飛行員更多的時候是個“監視者”,而不是戰爭的“參與者”。
這次轟炸行動就是如此,數十架轟炸機上的上百名飛行員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將要打擊什麼目標,甚至不太清楚彈艙內攜帶的是什麼彈藥。
機群到達發射導彈的空域之後,軍事資訊網路發來了發起攻擊的訊號。因為沒有任何理智正常的人會把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武器交給冷冰冰的、具備了初級智慧、由邏輯控制的計算機掌握,所以在發射導彈之前,需要由轟炸機上的飛行員來確認攻擊指令,並且由飛行員親手開啟控制著發射通道的機械鎖。因為執行的不是戰略轟炸任務,所以投彈的轟炸指令只由機長一個人掌握。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時候,得由機長與副駕駛同時下達指令。為了防止某個精神失常的機長或者副駕駛把幾十枚攜帶了核彈頭的導彈發射出去,2個機械鎖設在駕駛艙的兩側,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同時啟動兩把鎖。
在軍事資訊網接的控制下,分成數個機群的數十架轟炸機陸續發射了攜帶的遠端導彈。
雖然這些轟炸機沒有在一個地點,也沒有在同一時間發射導彈,整個行動看上去毫無規律可言,轟炸機上的飛行員也不知道其他轟炸機的情況,但是從整個戰局來看,數十架轟炸機的行動是有規律的,即所有轟炸機發射導彈的時間與空域都做了精心安排,以確保所有導彈在1分鐘之內到達同一地點,攻擊同一批目標。
毫無疑問,只有在對付具有強大自衛能力的時效敏感目標時才會採用這種戰術。
不可否認,出動數十架轟炸機絕對不是小事。事實上,在這些轟炸機從共和國的空軍基地起飛時,美國的戰略警戒衛星就發出了警報,美國的情報系統隨即全速運轉,僅僅用了幾分鐘的時間,NSA、CIA、國防安全情報局等等情報機構就對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作戰行動做出了評估,認為那幾十架攜帶了遠端空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將飛往戰區,像以往那樣,在伊朗、或者巴基斯坦上空發射導彈,然後返回空軍基地。
也就是說,美軍並沒想到,那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