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4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00萬居民正在陸續前往山區,或者內陸城鎮。更重要的是,就在炮擊開始前的一天,共和國天軍轟炸了聖海倫斯火山,製造了巨大的恐慌,讓那些不肯疏散的、或者還在猶豫的洛杉磯人加快了步伐。
受此影響,到2月5日下午,也就是炮擊開始的時候,留在洛衫礬市區與遭到炮擊的周邊城鎮的美國人不到200萬。
當然,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
可惜的是,海軍不是天軍,大口徑電磁炮的主要彈藥中,沒有那種專門用來對付人員的感測器炮彈。
雖然將500克重的感測器炸彈裝到炮彈裡不是什麼難事,一發900千克級電磁炮炮彈至少能夠裝1000枚這種感測器炸彈,但是電磁炮炮彈發射時的加速度高達數十萬G,而炸彈投擲時的加速度不過幾十個G而已。當然,以共和國的技術實力,將感測器炸彈做得更加牢固一點,使其可以承受炮彈發射時的加速度不是什麼難事,問題是,這麼一來,感測器炸彈的製造成本將直線上升,高到讓海軍無法承受,無法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的程度。因為電磁炮本身就是廉價的彈藥投送工具,所以海軍不會考慮採購過於昂貴的彈藥。說得更加簡單一些,與其使用那些精密的感測器炸彈,還不如使用更多的炮彈,讓毀滅來得更加直接一點。
對留下來的200萬美國人來說,這無疑是幸運的。
炮彈要毀滅的是人造建築物,而不是人!
雖然在這場炮擊中喪生的美國人不會少到哪裡去(因為疏散工作早已展開,而洛杉磯地區又是美國本土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人口總量僅次於紐約地區、切薩皮克灣地區與五大湖地區,所以沒有辦法準確統計出到底有多少人死於炮擊,只能大致估計,在這場炮擊中喪生的美國人不會低於20萬),但是200萬留下來的美國人中,絕大部分都依靠地下室、地鐵等等人防工事活了下來。
毋庸置疑,炮擊之後,洛杉磯就此不存在了。
數日之後,聖迭戈遭到了同等強度的炮擊。到2月底,也就是美國當局向共和國第二次提出停戰談判請求的時候,包括舊金山、奧克蘭、聖何塞、弗雷斯諾等等人口超過200萬的大城市與數十座人口在20萬到200萬之間的大中城市均遭到炮擊,而且被炮擊徹底摧毀,僅是死於炮擊的美國人就超過了100萬。
說得更貼切一點,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共和國海軍將美國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州變成了廢墟!
這種毀滅性的打擊力量,超過了美國的承受能辦,也超過了美國當局的抵抗能力!
除了停戰談判,美國當局別無選擇!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26章 進攻號
對進攻者來說,戰略打擊無疑是減少傷亡的最佳手段。
早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就在巴爾幹地區打了一場以戰略打擊為主的零傷亡戰爭,用數十天的高強度轟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完全依靠戰略打擊打垮對手的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求零傷亡是每一位戰略家的目的。
問題是,當這種追求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不再是追求那麼簡單,而會發展成為某種極端的東西。就像吸了鴉片一樣,當指揮官把減少傷亡當成任務指標,就會對一切能夠減少傷亡的手段著迷。
戰略打擊就是如此。
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加利福尼亞州變成了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無人區”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亞是美國人口最多與經濟最發達的州,如果以經濟總量計算,這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僅次於共和國、歐盟、美國、印度與巴西,超過了人口更多的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國,甚至相當於2個阿拉伯國家的總和。在這個佔據了美國本土西部地區三分之二海岸線的州,不但擁有世界聞名的好萊塢,還有現代電子產業發源地的矽谷。可以說,正是加利福尼亞州,才讓美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趨於平衡,讓原本荒蕪的西部地區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動力。
慘烈的戰略打擊,讓這塊希望之地變成了絕望之地。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美國當局在戰爭期間做的不完全統計,在2063年2月底之前離開加利福尼亞,翻越洛基山進入中西部地區的戰爭難民超過7000萬,其中3000多萬由美國政府收容、安置在難民營裡,另外3000多萬則湧入了各大小城鎮,成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