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8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隻能承受20多個G的過載,而這也是J…22等最後一代有人駕駛戰鬥機機動效能的極限。
“意識控制”加上“量子通訊”就成了“意識遙控”。
因為控制戰鬥機的人員(不在戰鬥機上,自然不能稱其為飛行員)留在了後方,所以戰鬥機的機動能力不再受人類肌體承受能力限制,可以儘量提高。正是如此,遙控戰鬥機才取消了升力結構,原因很簡單,傳統的氣動飛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機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較差,算得上是結構上的缺陷。要想盡量提高飛行器的機動能力,就得像把飛行員留在地面上那樣,去掉這些結構缺陷。
受此影響,第一代遙控戰鬥機與傳統意義上的飛機,甚至是J…22這種離經叛道的戰鬥機截然不同。
如果從形狀上看,用“飛行的鴨蛋”來形容遙控戰鬥機也不為過。
從理論上講,球形是三維空間中最佳的承力體,即在利用最少材料的情況下,能夠承受最大的外力。如此一來,為了提高飛行器的過載能力,就得儘量提高飛行器的結構承受能力,能把飛行器設計成球形,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問題是,飛行器在高速飛行的時候會產生氣動阻力,特別是在大氣層底部,氣動阻力甚至是飛機器承受的主要外力,所以不能採用絕對的球形結構,卵形結構更能適應大氣層內飛行。
當然,如果不考慮大氣層內飛行,球形才是最理想的外形。
毋庸置疑,這絕對是一種最不像戰鬥機的超級戰鬥機,而正是這種戰鬥機,徹底改變了海戰的面貌。
這種最大過載超過100個G,能夠以每小時四萬千米的速度飛行的戰鬥機,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輕而易舉的撕開艦隊防空網,甚至能夠在艦隊的防空系統做出反應之前,將攜帶的炸彈投到目標上。
如果不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