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策略思維,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80…20):(100…60) ,即3:2

。盟軍若是採取自己的最佳混合策略,平均得分為68。我們選用的機率和分值可能存在部分合理的成分,也可能似是而非,但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大可能做到完全精確或教條主義。現在就讓我們把上述結果同實際情況做個比較。回首當年,我們知道,盟軍的混合策略高度傾向於諾曼底,而這正是他們的實際選擇。而在德國人這邊,策略傾向也差不多。因此,以下情況也就不會那麼出人意料了:德國決策層被盟軍的雙重間諜詭計、不同級別指揮官的意見分歧以及一些純粹的壞運氣(比如命運攸關之際主帥隆美爾偏偏不在前線)搞得暈頭轉向。結果,他們終於沒能在D日(大規模進攻開始日,D…Day)下午盟軍進攻諾曼底並且眼看得手的時候,將全部後備部隊投入諾曼底前線,卻仍然相信一場更大規模的偷襲已經瞄準加來。即便如此,爭奪奧馬哈灘的決戰還是一度陷入拉鋸狀態。不過,盟軍終於奪取了奧馬哈灘,鞏固了他們突入諾曼底的陣地。接下來的故事也就不用我們重複了。

第2部分結語

1 .歷史註記

博弈論是由普林斯頓偉大的學者約翰·馮·諾伊曼首先提出的。早年,研究重點放在純粹衝突的博弈(零和博弈)上。其他博弈則被當做一種合作方式進行考察,即參與者應該共同選擇和實施他們的行動。這些方法不能涵蓋現實當中的大多數博弈,在這些博弈裡,人們各自選擇行動,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純粹衝突。對於同時存在衝突與合作的一般博弈,我們提到的均衡概念歸功於約翰·納什。托馬斯·謝林則擴充套件了相繼行動博弈的分析,建立了策略行動的概念。

2 .深入閱讀

開先河的著作讀起來總是興味盎然。懷著這種想法,我們推薦約翰·馮·諾伊曼與摩根斯頓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7)

,儘管其中的數學原理可能讓人感到吃力。謝林的《衝突策略》(哈佛大學出版社,1960)

超出了開先河著作的範圍,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為我們帶來有益的指點和思考。

若談到一部有意思的零和博弈著作,J。D。威廉斯的《完全策略大師》(修訂版,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1966

至今獨領風騷。關於前謝林時代的博弈論,最透徹的高度數學化的解釋來自鄧肯·盧斯( Duncan Luce)與霍華德·拉法(Howard

Raiffa)的《博弈與決策》( Games and Decisions ,威利出版公司,1957)。

在博弈論的其他一般論著裡,莫頓·戴維斯(Morton Davis)的《博弈論:非技術的導論》(Game Theory: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 第2版,基礎書局,1983)可能是最容易讀下去的著作。馬丁·舒比克(

Martin Shubik)的《社會科學中的博弈論》 (Game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82)則是一部更詳細的、數學內容也更高深的著作。

還有一些很有價值的著作,討論的是將博弈論應用於具體的情況。在政治領域,值得推薦的有史蒂文·布拉姆斯的《博弈論與政治》(自由出版社,1979)、威廉·賴克(William

Riker)的《政治操縱的藝術》(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耶魯大學出版社,1986)以及彼得·奧德舒克(Peter

Ordeshook)的更具技術意味的《博弈論與政治理論》(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劍橋大學出版社,1986)。至於商界方面的應用,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戰略》(自由出版社,1982)以及霍華德· 拉法(Howard Raiffa)的《談判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哈佛大學出版社,1982)是兩個很好的資源。

3 .我們的遺漏責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