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策略思維,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撤走導彈),而另外一些行動則帶有明顯的危險性(比如向古巴發動一場空中打擊)。不過,在這麼大的範圍裡,我們怎麼知道安全在哪兒終結,而危險又從哪兒開始呢?換言之,古巴導彈危機的邊緣在哪裡?是不是存在一條邊界線,世界在這一邊是安全的,一旦落到另一邊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答案當然是並不存在這麼一個精確的臨界點,人們只是看見風險以無法控制的速度逐漸增長。舉個例子:假如蘇聯企圖挑戰美國的封鎖,美國不大可能立即發射自己的戰略導彈。但整個事件的緊張程度無疑會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人們的情緒也會變得越來越激動,可以預見,世界遭受滅頂之災的風險也加大了。要想透徹地理解邊緣政策,關鍵在於,必須意識到這裡所說的邊緣不是一座陡峭的懸崖,而是一道光滑的斜坡,它是慢慢變得越來越陡峭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肯尼迪將全世界拖下了這個斜坡一點點;赫魯曉夫不敢冒險再往下走,於是雙方達成妥協,合力將全世界拉回到上面的安全之地。如果這就是肯尼迪的行動效果,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含糊地說,這其實也是他的意圖。①
現在我們就按照這個思路探討邊緣政策這一策略。
①
實際上,若將古巴導彈危機看做只有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兩人參與的博弈,很可能是個錯誤。任何一方還要應付內部“政治”這場博弈,即平民和軍事當局不僅在各自內部相互爭吵,彼此之間也不能達成一致。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的《決策的本質》(Essence of Decision)將這場危機看做一個複雜的多人博弈(參見本章註釋'2')
,從而使之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接下去我們將會探討這樣一些參與者(和機構)會在邊緣政策中起到怎樣不可缺少的作用。
邊緣政策的本質在於故意創造風險。這個風險應該大到讓你的對手難以承受的地步,從而迫使他按照你的意願行事,以化解這個風險。這麼一來,邊緣政策變成一個策略行動,屬於我們在第5章介紹的型別。和其他任何策略行動一樣,邊緣政策的目的是透過改變對方的期望來影響他的行動。實際上,邊緣政策是一種威脅,只不過屬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