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策略思維,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位,卻面臨行動式攝影機以及只要1小時就能沖印普通膠捲的微型實驗室的競爭而不得不步步退讓。早已破釜沉舟的寶麗來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陷人了一個下沉的島嶼,卻沒有辦法逃跑。該公司果斷改變經營哲學,嘗試多元化經營,開始涉足錄影膠片甚至普通膠片市場。
① 寶麗來的股價實際上由於法庭宣佈這一賠款數字而下跌,因為市場原本指望它能得到15億美元賠償。
人們沒有必要按照字面意思當真燒燬橋樑或者連線各大洋的船隻。人們可以透過採取一種可能惹惱某些選民的政治立場,從而象徵性地切斷自己的後路。沃爾特·蒙代爾在宣佈接受民主黨提名,成為該黨1984年總統候選人的時候,曾經聲稱他一旦當選就會加稅,這實際上就是立下了一個承諾。儘管信奉供方經濟學的選民是無可挽回地失去了,卻使蒙代爾的立場在那些支援加稅減少赤字的選民看來更加可信。(對於蒙代爾來說)不幸的是,結果被惹惱的選民的數目實在太大了。
最後,建設而非燒燬橋樑也可能成為立下一個可信的承諾的辦法。在1989年12月的東歐改革中,建橋意味著推倒隔離之牆。民主德國總理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面對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和移民潮,很想許諾改革,卻又拿不出一個具體的計劃。人民當然疑慮重重。憑什麼他們應該相信改革的含糊許諾確實發自內心,並且影響深遠?即便克倫茨真心支援改革,他也會失去人民的支援。拆除部分柏林牆有助於民主德國政府立下一個可信的立志改革的承諾,而不必提供什麼具體細節。透過(重新)開放這一通向西方的橋樑,政府迫使自己一定要改革,否則就要冒人民大規模逃亡的風險。既然人們以後仍然可以逃亡國外,政府的改革許諾就會顯得既可信,又值得等待。反正兩德統一不到一年時間就要實現了。
讓後果超出你的控制在影片《奇愛博士》裡,那臺“末日毀滅機”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巨大的原子彈組成的,一旦引爆就會釋放巨量輻射,足以消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一旦蘇聯遭到入侵,這臺機器就會自動引爆。當美國總統米爾頓·莫弗利(Milton*
Muffley )詢問這麼一個自動引爆開關究竟有沒有可能製造出來時,奇愛博士答道:“不僅有可能,而且不可缺少。”
這臺機器是一個絕妙的阻嚇手段,它會使一切入侵變成自殺。①本來,假如蘇聯遇到美國入侵,其總理迪米特里·基索夫(Dimitri
Kissov)
很有可能猶豫,不願意實施報復或者冒同歸於盡的風險。只要蘇聯總理還有不作反應的自由,美國就有可能冒險發動進攻。現在有了這臺“末日毀滅機”,蘇聯的反應將由這臺機器自動做出,其阻嚇的威脅也就變得可信了。
*影片中為Merkin,但原文如此。——譯者注①顯然,赫魯曉夫曾經打算使用這種策略,他威脅說蘇聯的導彈會在柏林發生武裝衝突的時候自動發射。參見Tom
Schelling的Arms and Influence,
p。39。不過,這一策略並非毫無代價。比如,很有可能發生一個小事故或者未經政府授權的小規模人侵,而蘇聯人其實也不願實施報復,但他們毫無選擇,因為採取行動的權力已經不在他們的手裡。這也正是《奇愛博士》裡發生的事情。
要想減小出錯的後果,你一定希望找到一個剛好足夠阻嚇對手而又不會過火的威脅。假如行動不可分割,比如一場核爆炸,你該怎麼辦?你可以使你的威脅變得緩和一點,辦法是創造一種風險,而不是一種確定性,表明可怕的事情有可能發生。這就是托馬斯·謝林的邊緣政策想法。在其著作《衝突策略》裡,他有這樣的解釋:邊緣政策是……
故意創造一種可以辨認的風險,一種人們不能完全控制的風險。這一策略在於有意將形勢變得多少有點難以把握,其原因只是這種難以把握的形勢在對方看來可能難以承受,因而被迫忍耐下來。這等於將敵人置於一個雙方共擔的風險之下對他進行幹攏和威脅,又相當於是告訴他,假如他採取敵對行動,我們可能大為不安,以至於不管我們是不是願意,我們都會越過邊緣界線,採取行動與他同歸於盡,從而對他進行阻嚇。'l4'運用邊緣政策成了美國核阻嚇政策的基礎。冷戰期間,美國沒有必要保證在蘇聯入侵歐洲的時候實施核報復。哪怕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只有那麼一點點,比如10%
,已經足以阻嚇蘇聯不要輕舉妄動。10%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