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新中國近代史,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奇怪,我為何訂購這麼多潛艇?要知道,德國自己也只有20艘U型潛艇;何況,買潛艇的錢夠買幾艘戰列艦了。我解釋說“沒錢”,德國人不相信,我只好說“喜歡”,這回德國人勉強接受了。為此,德國人還擴建了船塢,以完成這批訂單。
現在,艦隊和潛艇已在德國教官的指導下,加以嚴格地訓練。雖然在之前,安慶水軍陸續派出的海軍人員,大半已經歸國,但要形成戰力,還需要磨合。而各種艦艇也在德國工程師的指揮下進行改裝,將主炮口徑統一更換成203mm/52倍身徑,副炮口徑則變更為127mm/50倍徑的艦炮。並且統一對艦艇的動力系統進行改造,說句實在話,聯省的軍艦種類較多,生產國家各不相同。這種改造,難度很大,對聯省技術人員的進步,促進也很大。
董氏自從獲得德國貸款以後,就將貸款的部分購買了黃金和白銀,其餘部分都投資到安徽,開辦工礦企業。而購買的黃金和白銀,也被運抵安慶,以此為資本,成立了興華銀行,先後發行了紙幣12億元。這些紙幣,有四億元支付給了軍政府,其餘多投資到了工礦企業。後來,興華銀行的影響力,隨著軍政府的擴張而擴張。營業所遍及東南,獨霸一方,以雄厚的實力,可靠的信譽,較高的利息,吸納了大量的儲金。並將吸納的銀元重鑄成安徽龍圓,並以此,以及後來陸續採購的白銀,再次增發紙幣。與此同時,再將資金貸給有利可圖的工礦企業,從而在獲利時,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董氏投資工礦企業,不是簡單的為了掙錢。從一開始,董氏的目標,就是建立一整套工業體系。依靠董氏在美國多年積累的技術,培養的人員,以及德國所提供的大量技術,董氏迅速在安徽取得了成效。
首先,最重要的是鋼鐵,鋼鐵是現代工業的基礎。
經過兩年的發展,馬鞍山鋼鐵年產鋼鐵230萬噸,其中鐵85萬噸,鋼材145萬噸,基本達到了它的極限。這個極限,不是其它,而是鐵礦石的產量的限制。所以,現在,馬鞍山一面在開拓新的礦區,同時,董氏(美國)在澳大利亞也控制了幾座鐵礦山,據說儲藏量很可觀。預計到明年,馬鞍山鋼鐵的產量將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軍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援下,漢陽鐵廠的鋼鐵產量也有所提高,年產鋼鐵18萬噸,其中鐵11萬噸,鋼7萬噸。軍政府的優惠政策,是指對第二替代生產廠商的支援。雖然漢陽鐵廠只得到了一少部分鐵路用鋼軌的採購,但這已經是其全部的產量了。優秀的業績,又使其在貸款、融資方面,具備優勢,目前正在擴建過程中。擴建工程共有兩期,預計擴建完成後,漢陽鐵廠年產鋼鐵會超過八十萬噸。
此外,就是中小企業了,各省都有一些,福建、山東由於歷史原因,多一點。
然後,是機械製造業。董氏的機械廠,是在原來的紡織機械廠的基礎之上,合併了國外歸來的機械廠和研究人員,成立的。目前的產品,以紡織機械和普通的機床為主。這不是技術原因,董氏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只能算二流,但在亞洲就是無可比擬的。董氏生產的精密機床的加工精度,僅僅比德國產品差一級兒——當然這一級可能需要我們花上二十年時間——但是,此類的產品,是不對外出售的,只在董氏的內部使用。就算報廢了,也是直接銷燬,不會外賣。
這不排除董氏技術壟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防止技術外流到日本。日本在中國的間諜,數量很多。基本上,多數在華的日本人,都在有意無意的收集中國的情報。兩局和董氏都曾發現過許多這樣的人,也包括為之收集情報的中國人。於是,各種不同型別的意外,不斷出現在這些人的身上,一連死了很多人,日本的行為,才收斂不少。如果,我對國內,呃,不要說國內,就是對聯省內部,公開銷售,那就同對日本公開銷售,沒有兩樣。日本在聯省內部,就有漢口、杭州等租界。此外,各國的軍艦都能夠自由出入長江。日本人有太多途徑,用來走私了,漢口日租界最大的交易,就是走私。
不過,就目前來看,國內無須過於精密的機床,董氏壟斷了所有這些精密加工和尖端技術。國內商人的投資目標,是那些掙錢快,利潤高,技術門檻低的行業,普通機床裝置足以。比如說,紡織廠,經營好的話,一年就能回本,利潤百分百。董氏公開銷售的精密機床,只比日本銷售的機床梢好一點,但應該還不如日本最好的機床。
而董氏內部的企業則不同,不僅擁有自產的最好的精密機床,還擁有部分德國提供的精密機床,甚至少量的德國子機。
接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