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1421中國發現世界,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返回。起初乍看,羅德島塔狹窄的窗戶和圓的拱形看似具有羅馬風格。而且我最初的反應就是該塔是由古代挪威人建造的燈塔。要是可能的話,他們幾乎可以深入遠至南及紐波特(Newport)。但是古代挪威人幾乎沒有設計燈塔的經驗,也不知道在海外修建燈塔。就我個人的看法,塔的窗戶設計和安放位置較接近於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燈塔。這些燈塔是用來導航進入華南福建省剌桐(泉州)港口的中國和阿拉伯貿易的船隊。中國船隊中的許多船員肯定知道剌桐和那裡的燈塔。因為中國寶船隊時代,剌桐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港口。馬可·波羅將其描述成:“不少船舶輻輳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我敢說亞歷山大(Alexandia)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剌桐者,則有船舶百餘。應知此城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商人商貨聚積極多。”(6)
剌桐燈塔是紐波特圓塔的兩倍,是五層而不是三層。兩者的窗戶極為相似,中央火爐的設計也相似。像剌桐的燈塔一樣,紐波特的塔曾經也是用調勻的泥漿外裹著的。還有其他幾項亦極相似。羅德島塔是以灰色大石頭為外表,建在八角形基座上的8根柱子支撐其上形成拱形,同似剌桐的形制。這種石料建築是由各種形狀的石頭建成的。這些石頭是用強力、持久的泥漿粘和在一起。不論在剌桐還是在紐波特塔的石頭在建成了牆以後,再也沒有動過。而且依據塔的尺寸說明其使用的度量單位和中國17世紀所有的度量單位是一致的:外直徑是2丈40尺,內直徑是1丈80尺(1丈=英尺;1尺=32厘米)。
第十三章 北美洲的定居地(3)
威廉·彭哈絡(William Penhallow)教授是羅德島大學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他對圓塔的用途做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透過對天文準線進行一番研究,並發現看似隨意開啟的,且不對稱傾斜(張開)的窗戶側牆構成了特別的天文現象,尤其與月蝕和四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時太陽的升降有關(7)。實際上這與明朝天文臺和觀測臺的設計是一致的。在任何特定的緯度,根據冬夏至和春秋分日影長度來確定精確的時間。並且中國人觀看月蝕時有機會觀測到天空中的引導星。因此當他們回到北京時就可以確定紐波特圓塔的經度(8),正如他們在世界各地觀測臺所做的那樣。
這樣,該塔具有兩個重要的用途。首先,用來確定留下來的中國海員和侍妾所建居民點的具體位置。由此他們可以被隨後航海而來的寶船隊發現並援救。其次該塔也用來做燈塔,指導營救人員安全地進入到納拉幹西特灣。現在該塔幾乎被樹木所淹沒,但曾經其位於顯眼的位置,而且是一個明顯的地標,從海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像剌桐的燈塔一樣,該塔也有角度。這樣燃燒的火光可以透過一側窗戶向過往的船隻警告險情。而且另一側窗戶也起到導航的作用,引導水手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停泊。
若是對紐波特圓塔所使用的泥漿進行一項分析,即可一蹴而就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中國泥漿中含有顯著的區別成分—用來增加硬度的石膏和起到粘合劑的糯米,泥漿也可以確定時間。透過分析長城的泥漿,能確定唐、明時代不同時期所用的糯米和石膏成分,因而就可以知道長城每段所建時間。我曾要求紐波特政府部門允許安排對圓塔做一次分析,但被拒絕了。當然,對他們來說,其首要職責就是保護好這個具有重要紀念價值的建築物,而不是用它來做實驗,但我希望我能勸說他們改變想法。這不僅可以確定泥漿的性質,而且也可以確定時間,尤其對明初時間更容易確定。
有大量的證據證明中國人曾在紐波特登陸過。他們曾到過比米尼島,後到亞述爾群島。而且在第一批歐洲人到達北美洲以前,有人為繪製地圖在佛羅里達海岸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從比米尼島到新英格蘭,然後到亞述爾群島的路線恰好就是一條橫帆航海船在信風和海流沒有到來以前航行的路線。第一批歐洲人到新英格蘭時,記述了文明化的白面板或古銅色面板的婦女生活於紐波特附近的情況。她們穿著東方式的衣服,頭髮梳成小髻,如同中國人。所有這些證據表明,該塔更有可能是中國人建的。中國人已有數世紀建造燈塔和天文臺的經驗,而古代挪威人實際上在這兩方面都沒有經驗。紐波特圓塔面朝南方,正對著中國人藉助信風和海流來的方向。古代挪威人從格陵蘭島向北航行,是逆信風和海流的,這對航海是無用的。
我認為韋拉扎諾在今天羅德島的紐波特遇到的人只能是中國人。他們是周聞大船隊海員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