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1421中國發現世界,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方社會的麵包享有更高的地位。在中國,一個人丟掉工作叫“打了飯碗”。婚姻和生意也以米酒表示慶賀。在西方,我們撒播作為米的象徵的五彩紙屑,以便為婚禮帶來好運。當日本兒童仰望夜空,他們在月亮中看到的不是一名男子,而是一隻正在做米糕的兔子。
在明朝,中國主要透過望加錫(Makassar)——在現代印度尼西亞基拉特(Selat)向太平洋地區出口稻米。運稻米的船伴隨著載滿珠寶的艦隊。人們在薩卡拉門託的中國式帆船中發現了稻米。(4)但是中國也進口植物。在利用他們在遙遠的陸地上發現的作物方面,中國人展現了他們的創造才能。東南亞的氣候帶——從中國到印度尼西亞,是重要的作物源頭。一個例子就是一些重要的作物例如小米、稻米、山藥都是在這個地區馴化的。後來引進中國的作物包括甘蔗、香蕉、生薑和一些品種的柑桔、棉花都是從印度進口的,但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可能是鄭和的船隊從美洲帶來的玉米。
除了稻米,玉米是世界上最高產的作物。與小麥相比,在同一地區,玉米的產量至少是小麥的三倍。而且,玉米能在酸性大的乾旱地區和潮溼的叢林、海平面或者海拔12000英尺(3600公尺)的高度生長。玉米原產中美洲,卻被第一位到達菲律賓的歐洲人麥哲倫在那裡裝運上船。現存的中國史料記載,鄭和的船隊帶回了“大量的大穗穀物”。玉米適合生活在中國山區的人,因為它有很長的根,能夠避免被暴雨沖走。種植在山坡上能夠將霜打的危險減到最小。對於中國南部的苗族來說,引入產量極高的玉米有著很大的好處。今天,玉米——世界第三重要的植物,已經在亞洲傳播開來,並且是許多非洲國家的主要食品。中國人帶來的第三類食物是芋頭、山藥和甘薯。甘薯原產於炎熱、潮溼的南美洲。隨之它也成為溫暖的亞熱帶國家的重要的根莖作物。在庫克船長到達新英格蘭時,甘薯已經成為毛利人的主要食物。他們稱之為“庫馬拉”(kumara),這個名稱幾乎與仍在沿海秘魯的利馬(Lima)地區使用的庫馬拉相同。真正的山藥原產於非洲和東南亞,然而當第一批歐洲人到達夏威夷時,它就已經在那裡生長了。芋頭也是原產於東南亞,並且也是早於歐洲人到達夏威夷的。這些作物屬於海芋屬家族,像土豆一樣,含有豐富的澱粉和可以溶解的澱粉酶。芋頭在太平洋地區被廣泛地種植,從南部的塔希提島(Tahiti)——大片的芋頭向離開塔希提島機場的參觀者招手致敬—到北部的夏威夷都是如此。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結語 中國人的遺產(3)
可以說,起源於不同地方的稻米、玉米、甘薯、芋頭、山藥為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它們的傳播給人類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因為人類現在有能力在各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種植和收穫作物。
中國人也在其他經濟作物的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絲綢的主要生產者和出口者,而且也在其他纖維作物的生產上擔當著領頭角色。幾千年前在印度河谷首次被使用的棉花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佔世界農業產量的5%。開始,科學家和學者對於南美洲棉花的染色體結構迷惑不解,但是透過一系列艱苦的試驗,專家們現在認為:毫無疑問,美洲棉花的一個母體是亞洲。第一批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的野生美洲棉花同來自印度的棉花有同一基因。棉花從印度被帶到了廣東(Canton);公元八世紀時開始種植。在明朝之前的蒙元時期,棉花被廣泛地種植。明朝的艦隊在航行中攜帶了大量的棉花。(5)柯枝(Cochin)王十分感謝皇帝朱棣:“何幸中國聖人之教,沾及於我。乃數歲以來,國內豐穰,居有屋廬,食飽魚鱉,衣足布帛。”(6)
椰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堅果類作物。它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第一批到達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太平洋海岸的歐洲人發現了它。在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Srilanka)、加勒比有350萬公頃種植地。椰子生長在熱帶,但能經受輕微的霜凍。椰子除了可以提供美味的果肉和椰子奶外,從乾的白果肉中榨出的油,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用於烹飪和煎炸以及製造肥皂、化妝品和潤滑劑。榨過油後,幹椰子仁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可以用來飼養牛以及作為兒童的食品。它的樹幹可以製成房梁,椰殼的纖維能夠製成繩子。明朝的船隊廣泛販運椰殼。
香蕉原產於東南亞。早期的歐洲開拓者在夏威夷也發現了它,隨後將它帶到印度、非洲、美洲的熱帶地區。同葡萄、橘子、蘋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