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讀史有學問,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賴和支援,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如果一味強調某個方面,或者想用“仁義”去打倒“武力”,那就是自取敗亡了。春秋戰國時期還出了這麼一位“奇才”,那就是大搞“仁義”之師的宋襄公。
宋襄公本是想當霸主,卻沒想到在諸侯大會上被楚國捉了去,虧得公子目夷設法營救,才把他迎回宋國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國後十分氣憤,可又不敢去惹楚國,就想去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在諸侯大會上曾首先倡議讓楚國當盟主。儘管公子目夷等一幫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鄭國,但他還是一意孤行,帶兵出發。
鄭國立刻向楚國求救,楚王就取圍魏救趙之法,派成得臣和門勃率兵直接攻打宋國,這樣,宋襄公就不得不回師救宋。宋、楚兩軍在泓水相遇,隔河相望。公子目夷等人認為,楚軍兵勢強盛,宋軍不必去硬碰,況且楚人無非是為了救鄭,既然宋軍已經撤回,這仗就更不必打了。宋襄公卻獨有妙招,他認為楚人是蠻夷之族,兵力有餘,仁義不足,蠻兵是敵不過仁義之師的。於是,他命人在大旗上繡出“仁義”兩個大字,妄圖以“仁義”打倒武力。宋襄公自欺欺人,心裡似乎有了降魔的法寶,但蠻夷之人真是不懂中原的文明,居然沒被嚇倒,反在大白天大搖大擺地渡過河來。
不戰而勝(4)
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人白日渡河,是沒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正好趁他們既驕傲又未渡完河的時候出擊,一定能獲得勝利。”宋襄公已迂腐得到了家,他認為既是“仁義”之師就不該投機取巧,擊半渡之師,那會給“仁義”之師丟面子的。就這樣,宋軍失去了進擊的絕佳機會。
等楚軍渡完河,尚未完全列好隊的時候,公子目夷又及時向宋襄公提出建議,要求趁楚軍列隊未完出擊,亦可獲勝。宋襄公卻認為考驗他的時候到了,如能堅持到底,就是真正的“仁義”之師。宋襄公罵公子目夷道:“你真是個不懂道義的人,別人尚未列好隊,怎麼能打他們呢?”
楚軍列隊完畢,立即發動進攻,宋軍無法抵擋,只好敗退。公子目夷等人拼死保護宋襄公,可他還是受了幾處傷,腿上還中了一箭。公子目夷責備他大搞“仁義”之師,他還毫不悔悟地說:“打仗就要以德服人,比如說,看見受傷的人,就不要再去傷害他;看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要再去俘虜他。”
愛護百姓,增強國力,加強軍備,就可不戰而勝,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但如果只圖虛名,或是迂腐自誤,那不僅不能克敵制勝,還會不戰自敗。
毫無疑問,在戰爭中,除了民心向背和戰爭性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以外,戰略戰術的應用,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各種戰爭的經驗教訓,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講戰略戰術的運用,由此可見,古人對此已有明確的認識。
至於墨子與公輸般的較量、曹劌的指揮有方,更可作為典型例證。但像宋襄公一樣的人也不是沒有,直至今日,脫離實際的空頭口號主義仍不絕如縷,甚至時有氾濫,是否也跟宋襄公大搞“仁義”之師有類似之處呢?軍事與政治密切相關,在中國尤其如此。拿破崙被囚禁海島時曾看過《孫子兵法》,感嘆自己若能早日見到這部奇書,一定不會慘敗,不會受牢獄之苦。但實際上,決定戰爭勝負最根本的、內在的原因還是不在軍事本身,主要在於政治。因此,從軍事鬥爭中看出以民為本的思想應當是我們今天分析中國軍事史的重要著眼點之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仁者無敵(1)
歷史有沒有預言家?
1972年4月,在山東省臨沂的西漢墓中挖掘出了大量的論兵竹簡,其中有幾枚題目為《吳問》,這些竹簡簡略而又清楚地記載了孫武對吳王的答問。吳王問在晉國六卿之中,誰先滅亡,孫武回答說,範氏、中行氏先滅亡,其次是智氏,再其次是韓、魏,最後只有趙氏來統一晉國。
歷史的發展果然與孫武所言相符。難道孫武真是一位上知三千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仙?難道真的身懷異術,能預知禍福休咎?
其實,孫武的預言是完全建立在對現實狀況的分析基礎上的,他對吳王說:“範氏、中行氏把一百六十平方步作為一畝,這樣,他們的畝制就相對較小,收入就相對增多,養的家臣、武士也就多。如此一來,他們兩家就會變得奢侈傲慢,希望建立武功,養成黷武好戰的習慣,人心背離,定會最早滅亡。智氏的情況雖比範氏、中行氏好一點,但其本質是一樣的,會緊接著範氏、中行氏滅亡。再次,韓、魏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