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讀史有學問,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情況和智氏基本相同,也會相繼滅亡。最後能統一晉國的當屬趙國,因為趙國田畝大,又免去了許多租稅,辦事從儉,養的武士較少,民心歸屬,雖然歷經困難,但最後必定能統一晉國。”
在中國歷史上,人心的向背往往能決定一個國家或是政權的存亡,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除了其他一些人為因素外,孫武像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孫子兵法·用間》
戰爭的勝利主要取決於軍隊的思想狀況,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如此。當時的各諸侯國的土地一般都比較小,國君和臣民的關係也比較直接,國君制訂的政策、法令及國君的個人行為都迅速而又直接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群眾對國家和國君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楚。對於殘暴的國君,人們往往編出歌謠來詛咒他們,戰爭時要麼退縮不前,要麼乾脆逃跑,甚至臨陣倒戈;而對於愛惜民眾的國君,他們則傾力相助,因為保護國君就等於保護自己較好的生活。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得最響的是“仁政”的口號,誰得到了人心,誰就能穩定國家,誰就能在戰爭頻仍的多事之秋取得發展。
趙國滅掉其他國家而統一晉國,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趙國每走一步,都是本著“愛民”的方針,往“仁政”的理想上去發展,因此,趙國走向強大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春秋中期以後,晉國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了一些士大夫手中,出現了士大夫專權的局面,即所謂的“政在家門”,晉國國君根本左右不了臣下。欒書殺掉了晉厲公,晉悼公即位後卻不敢對他奈何,仍讓他在朝廷中佔據重要職位,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在這些極有勢力的卿族中,數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最為突出。不久,因為範氏、中行氏行不仁之政,弄得朝野怨謗,就被趕出了國都,於是剩下了後面的四家。在這四家當中,智氏的勢力最強,但也最驕橫,趙氏的力量較弱,但能夠勉力勤政,愛惜人民。這四家同為晉卿,個人的性格特點卻大不相同,這就埋下了日後興敗的種子。
首先,在選立繼承人方面,他們就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照。選立繼承人是關係到國家興敗成亡的大事,本應持慎重的態度,選賢任能,但智宣子的態度卻與此相反。
智宣子打算讓自己的兒子瑤作為繼承人,他的同族——也是晉國的大夫——智果聽說後就趕緊跑去勸說宣子,他疾言厲色,措辭激烈,歷數瑤的短處。智果說:“瑤和宵(智宣的庶子)比起來真是差得太遠了。瑤比別人強的地方有五清版《孫子兵法》書影
點,不如人的地方有一點。第一,論起身材高大,外觀漂亮,美髯長鬚,比別人強;第二,論起奔跑快捷,射箭駕馬,比別人強;第三,論起各方面的技藝才能,比別人強;第四,論起巧於文辭、辯論機智,比別人強;第五,論起剛強堅毅、敢作敢為,比別人強。但是,他的缺點是極不仁厚,自私、刻薄。如果以這五種技藝去統治人民,治理國家,而又殘暴不仁,那誰又能制伏他呢?誰又能把他當做君主去侍奉呢?希望您一定不要立瑤作為繼承人。如果非立他不可的話,智氏必遭滅族之災。”智宣子並未認真地考慮智果的意見,反而認為統治人民就需要像瑤這樣強有力的人物,於是決定立瑤作為繼承人。
仁者無敵(2)
智果看到宣子不可救藥,為了保住性命,他趕緊到管理戶籍的太史那裡宣告自己脫離智氏,另立了一個氏別,叫做輔氏。果然不出所料,智氏失敗後,遭到了族誅,只有智果一支活了下來。
趙氏立後則完全是另一種情形。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伯魯,小兒子叫做無恤,趙簡子一時很難區分哪一個更賢明一些,就想出來一個辦法來考驗他們。趙簡子在竹簡上寫滿訓誡的話,交給兩個兒子每人一枚,並告訴他們說:“好好地記住上面的話。”過了三年,問伯魯能否記得竹簡上的話,伯魯已經忘了,而且伯魯的竹簡已經丟了;問無恤,無恤則能很熟練地背誦竹簡上的話,還從袖子裡取出了隨身帶的竹簡。於是,趙簡子以為無恤勤勉仁厚,比長子伯魯更賢明,就決定立無恤為繼承人,這種立嗣宜賢不宜長的做法,實在是極有眼光。
在治理國家方面,趙簡子也獨具風格。一次,他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內),臨行前,尹鐸問趙簡子說:“您讓我去治理晉陽,您有什麼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