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生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九 小年,田園步步嬌,楠木生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饅頭。灶王龕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天上言好事”,下聯是“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灶王像一邊擺放著一匹高粱扎的馬,一掛車,李氏給陳雪嬌說是灶王昇天的座騎。

陳雪嬌前世在外婆家過小年祭灶王只是在灶王像前擺放糖果、果餅、清水,並不像這般隆重。於是好奇的問李氏:“娘,料豆和秣草是給灶王吃的嗎?”

“不許胡說,這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呢。”李氏輕輕拍了陳雪嬌一巴掌,雙手合十告了一聲罪。

陳雪嬌從案桌上的碟子裡偷捏了一隻面果,笑著捂著頭,一溜煙跑了。臘月裡禁忌多,不能亂說話,不能亂吃東西,不能亂議諸神,否則要捱打的。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拜灶王爺,僅限於家中的男子。李氏擺放好案桌祭祀物品,帶著女孩子們退了出去。陳秀才則帶著陳齊平、陳齊安兩兒子上香、倒酒、嘴裡念念有聲道:“灶王爺昇天堂,見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說賴話”。

陳秀才這邊祭祀,李氏帶著陳雪嬌等人走進鍋屋,忙著熬製“糖瓜”。糖瓜則是晚上灶王昇天的時候用來粘灶王的嘴巴,民間傳說,黏住了灶王的嘴上了天就什麼也不說了,或者說的是好話甜話。

許多人家都是去鎮上買糖瓜,李氏每年都是親手做。

所謂的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李氏早在昨天就把製作糖瓜的材料準備好了。此時只需要熬糖就行了。

熬糖是製作糖瓜最關鍵的一步,這時候隔壁香蓮娘來了,為的就是跟李氏學熬糖,她家的糖每年熬的都不好。

李氏給香蓮娘說熬糖關鍵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候掌握不住。拔出的糖就要“皮實”,變成“老糖”,吃著不脆生;或根本就拔不出糖。經過熬製出的糖叫“糖膏”,也叫“糖稀”。這個時候的糖膏,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只見李氏用挑糖棍從糖鍋裡將糖挑起,尺把長的糖絲不斷,又呈現白色透明,糖鍋裡也不再起小白氣泡泡。這是證明糖裡沒有水份了,這時候燒鍋的雪如忙著撤火。李氏則馬上就忙著“起鍋”。

起鍋之後是揉糖,李氏把糖膏放在案板上反覆揣揉。這活也不僅是個力氣活,還要講究技巧。首先要掌握好糖膏的溫度。糖鍋太熱了。下不得手;糖膏太涼了,就會變硬揉不動,李氏心靈手巧,每次都下大力氣一氣呵成把糖揉實了。

香蓮娘在旁邊幫忙嘴裡嘖嘖稱讚。

最後一道工序是拔糖,李氏和香蓮爹兩個人對頭,一人拽著一個糖膏頭。將糖抻到一定的長度,一方將糖膏頭往上一合。李氏左立喊聲“接著”,香蓮娘應聲“來了”,接著再抻拉。如此反覆多次,糖膏越拔越白,越拔越細,最後要拔出“蜂子窩”,放到案子上,打餡,加香料,壓成一般大的塊型,然後冷凍,大塊糖就算製做了。

陳雪嬌只覺的好看,看的津津有味。

糖製作好了,李氏拿出寬大的簸箕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糖瓜不僅黏灶王的嘴,還是孩子們的零嘴。

陳雪嬌抓起一塊吃了起來,酥脆可口,別提多香了。

李氏做完自家的糖瓜,又去隔壁幫香蓮孃的忙去了。

上房到了晌午,除塵還沒有除完,陳子長、陳子富、陳子貴三個男人只得在陳老爺子的帶領下上陣了。陳老太太氣的直罵,順嘴把李氏稍了進去:“忙著出頭,也不知道是誰家的兒媳婦,自家活計不幫,倒上趕著去幫別人家。”

這是抱怨李氏幫香蓮娘熬糖瓜。大房的糖瓜還沒有熬,靠趙氏和張氏兩個不知道要等到啥時候,陳老太太無奈之下只得罵罵咧咧進了鍋屋。

熬糖瓜是個力氣活,陳老爺子擔心陳老太太的腰,囑咐陳子富去鎮上買兩斤。陳秀才看不過,從自家糖瓜裡拿了兩斤送給上房。

李氏把糖瓜放在屋簷下面,雪已經停了,就等糖瓜硬石了在搬進屋子。陳雪嬌一個沒有看見,就發現張氏粘了一個放進嘴裡。

陳雪嬌不怕她吃,怕的是她不洗手就摸糖,糖上沾滿了灰,其他人還要不要吃。擔心張氏在來偷吃,陳雪嬌只得搬著凳子守在跟前。

“一顆糖也不捨得,摳搜成這個樣子。”張氏對趙氏抱怨。

小年這一天,要洗乾淨身子迎接年的到來。因為大房人都愛乾淨,在冷的天,每隔幾天,李氏都會燒幾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元鎮魔人

柒號小刀

玉姐

超氣小仙女

正宮極惡

絕對601

第七空間

雨霖鈴

小心惡公子

換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