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牛:商業化已經完全滲透到了藝術領域,連畫家的個人形象也受到了商業化的影響,現在甚至不容易看到畫家留長髮、衣衫襤褸、滿身油彩的形象了。商業化是否有過度的嫌疑?是否會影響到畫家本身的藝術創作?
何:現在畫家的主流標誌是光頭。(笑)而且的確也不會看到過去那種窮困潦倒的畫家了,都穿得很乾淨,像雅皮士或者白領。中國的藝術家跟世界也接軌了,不再邊緣化了,成為世界藝術市場的一部分。但高速發展帶來的急功近利,還是讓他們有別於西方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西方藝術家不論是外形還是生活方式都和商人有很大的區別,個人姿態上也會遠離商業炒作,即使很有錢,也願意過一種清貧的生活,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在中國,大家更願意合流。西方藝術家在社會中還是一個另類的階層,身份感是很強的;中國藝術家已經進入了精英階層,和其他行業的精英人士混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已經沒有真正的藝術家群體了,都是藝術的生產者。這就是中國藝術界的一種現狀。你要說商業化對中國藝術家帶來的影響,在現在尤其明顯。說白點,中國人是窮怕了。
牛:矯枉過正?
何:對。現在北京某些畫家開的車,恐怕比有的房地產小老闆的車都好,就是一種攀比心態。我只是旁觀著這一切。對自己而言,我的定位很清楚——一個畫家,畫畫的。我不是商人,也當不來商人,也不會理財。骨子裡面是很傳統的中國藝術家,甚至在社會上也是處於比較邊緣的地位。我很享受這種邊緣,決不願意進入所謂的“主流”。
⊙
採訪手記
朋友們都叫他何多。
認識何多,最早源於他那幅著名的照片:穿著一件簡單的皮夾克,何多坐在畫室半高的凳子上,全身很放鬆,但眉宇之間透射出洞察世事的睿智,從容不迫。我以為照片好,不是因為拍得好,是因為人物本身有神。拍得好不好,在於你抓得準不準。就像肖全說的,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何多成名很早,他上世紀80年代初從川美畢業後,就已經成為無數藝術青年的偶像。如果按現在的“粉絲”標準來看,他的“粉絲”遍天下。
翟永明開了白夜酒吧後,那裡便成為成都文化人、藝術家的據點。翟永明有很多朋友,何多有很多朋友,他們的朋友彼此也是朋友。在白夜我多次遇到何多,有時候聊一下,有時候喝杯酒,但都沒有深談。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發生鉅變的三十年。時代是有烙印的,時代也會留下傷痕,但時代同時創造著英雄。
何多說,他們那個年代就是產生英雄的年代。不管在美術界、文學界,還是電影界,只要你站對了位置,成功是很自然的事。而現代,因為太多元、太自我,資訊太氾濫,只能是個人的年代。
與何多交談時,白夜沒有其他客人。何多甚至叫酒吧的小弟把音樂關了。他喝冰水,我喝花茶。
三十年,從下鄉知青到美術大師,何多始終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繪畫立足於觀察,而他以為,現代的很多畫家太熱衷於參與。旁觀者的姿態是冷靜的,超然的,不太容易為潮流所動,但也不拒絕新鮮。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彙來總結,那便是——特立獨行。
何多一直執著於詩意的繪畫。無論是在大涼山的草坡,還是在墨西哥的荒城,都無視物質的匱乏或都市的煩囂。他一直糾纏在畫與詩的筆觸中,從頭到尾。
交談中,我也就一直把他當成魏晉時代的某個畫家,無視著周圍的存在。
何多說起《春風已經甦醒》《青春》以及《青春2007》時,我不斷地想起《戀曲1980》《戀曲1990》以及羅大佑。
詩意一直存在。
詩意仍然棲居在何多的畫中。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何農:潮裡潮外三十年(1)
何農近照 人物簡介
何農,成都巨輻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1958年生於重慶。1982年從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工作,先後擔任川劇藝術編輯部副主任、研究部主任等職。1992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四川分院。1990年,何農開始了從文到商的轉變,曾先後擔任過十幾家大型企業的策劃顧問。1995年,何農和幾個自然人合股,在川大附近開了一家日本和式風格的小茶樓東九時區。1995年,創辦紅番部落啤酒館。1996年,創辦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