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稅費十九億元。地奧集團連續十一年利潤總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連續十二年綜合經濟效益居四川同行業第一位;“地奧”商標被評為“全國馳名商標”。
李伯剛率領科技人員和職工,在地奧集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純度甾體皂苷和高純度胸腺肽生產企業,建立了世界領先的國家天然藥物工程中心、藥物篩選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形成並完善了中藥現代化體系。李伯剛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發明企業家”“全國十大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科學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四川省有傑出貢獻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等稱號和“全國科技實業家創業獎金”“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2006年度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獎勵。
創
業
陳曉東(以下簡稱陳):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拉開序幕,當時,您還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面對這個重大歷史時刻,作為中國知識階層的一員,您有沒有重新設想並規劃過自己的未來?
李伯剛(以下簡稱李):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運動的人來說,1978年,我是真切感受到了這個國家已經從“鬥爭”的困頓中解脫出來了,這將是我個人乃至國家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其實早在1977年,我調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後,為彌補知識的不足,我就開始白天工作,晚上學習。當時,為了不影響愛人和孩子休息,自家兩三平方米的簡陋廚房就成了我的書房,切菜的案板成了我的書桌。在裡面,我不分寒暑堅持了三年,把《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大學有機合成基礎理論的專業知識補了起來,也把“文化大革命”中的損失找了回來,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日後的科研工作。回想那段歲月,雖然過得很清苦,內心卻是極其充實的,因為認識到自己的所學有了用武之地。
陳:1988年9月5日,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是年,您帶著課題組的科研成果“地奧心血康”,借款五十萬元毅然開始了艱辛的創業。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開始科技創業,您是否覺得十分幸運?
李:這實際上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巧合。當時,國內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普遍缺乏認識。“地奧心血康”這個研究專案,可以說傾盡了我和課題組的全部心血,1982-1987年那五個年頭,我幾乎是把課題研究當做了我的一切,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節假日都很少休過;1985年春節前夕,我和同事還在廣東和福建出差,大年三十方才趕回家。當時研究經費緊張,就只能盡力減少經費支出。我們的實驗室在一樓,光線很暗,可我們捨不得花錢添置檯燈,四個實驗室就只配了一盞檯燈,大家輪換著用。課題組在1987年榮獲中科院“院長獎金”,就這四百元獎金,都是一分未動,全部填進科研中。緊張的科研之餘,我還抽空出去給外地鄉鎮企業搞食品飲料開發,換取的一點諮詢服務報酬,都是立即轉作科研經費。可就是這個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地奧心血康”,當我帶著它四處找廠家轉讓時,幾乎所有廠家開出的價格都低於我們實際的科研開發投入,可以說沒人認識到科研成果的價值——我是出於轉化無門,才被迫選擇自己動手創業的。鄧小平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識的偉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在我看來,差不多過了十年,才成了國人的共識。
李伯剛:甘於清寂的科技實業家(2)
陳:地奧初創階段,有過苦悶和彷徨麼,還是始終保持著一種激情燃燒的狀態?
李:當時的創業環境和條件是艱苦的,不到五十萬的經費投入,就七位科研人員,外加二十多個工人,一個人要頂幾個人用,大家都是忘我地投入工作。白天雜務纏身,管理和發展模式沒法靜下心來思考,我就每天在凌晨1點到3點,用科研的思維來研究現代管理,對比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甚至外資企業發展和管理體系,逐漸為地奧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科學發展道路。因為發展思路明晰、正確,地奧在發展中沒有出現過自己不可掌控的問題,所以我不曾有過苦悶和彷徨。
陳:最初創業的時候,有沒有憧憬過會有今天的成就?
李:開始創業的時候,思維很單純,就是為了讓今後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有比較充裕的經費,辦廠就是為了服務於自己的科研,讓自己的科研具有“造血功能”。至於地奧能夠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