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定慧初修,死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有一寶,秘在形山。”

光有子光、母光。凡有相的光明,都是子光。眼前的燈不是物理世界的子光。假如將燈熄了,一片黑暗,黑暗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在電燈光中唸佛,燈熄了,就在黑暗中,照念下去。念久了,自性心光發出,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光融接了,在黑暗中也自發現光明照耀,這種境界,不是想像所得。

要知道,我們人類是在白天的日光中才能看見東西的生物。在這個世界中,有比人類更多得眾生,在白天日光的強度下,看不見東西的眾生,更多的不知其數。如蝙蝠、貓頭鷹、蟲孚等等,有的反而要在黯淡的光線下才能看得見東西。他們都在黑夜才出來活動,它們有的看見日光,反而受不了,甚至會導致死亡。各各眾生的業力不同,感光就不同。所以“阿彌陀佛”也在它們中間放出各各感應不同的光。大家須要懂得這個秘要,才可了知佛的慈悲廣大.心願。

當你念佛,唸到光明現前的時候,不要執著它就是勝境。這種光明還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念不生,清淨圓明,既無所謂光,也無所謂不光,自性心光現前,方可與“阿彌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唸佛時,見到有相的光明,便以為是“阿彌陀佛”放出光來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買一支手電筒,輕輕用手指一按,就會發出光亮.豈非比唸佛打坐要便宜得多!。總之,有相光明,還是子光。換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靜坐中,發現了光,就很高興,認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這才是傻瓜。豈不聞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所以必須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麼這類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執著就好,執著了就不好。如果不執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與自性心光便自漸漸融會一體。如果執著了,便落在生滅妄緣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說,持名唸佛,如果能體會得佛號無量壽光的涵義,那就更好。

再說持名唸佛的法門,也即通於普賢如來和觀自在菩薩的大光明藏的法門,光壽無量,無所在而無所不在。

(六)

其次,修“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有三本大經,最好先要了解。(一)《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經》、(三)《阿彌陀經》。後世的習慣,對《阿彌陀經》,稱之為小本《彌陀經》。因為內容扼要,經文字數較少,故叫小本,能熟讀三經,對於淨土法門,必可瞭然於心。

歸納起來,修持淨土,除“持名唸佛”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法門,現在先介紹簡略的“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先要將小品《彌陀經》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以乃《無量壽經》所說的境界,乃至《法華經》中佛所說的奧秘,作基本的認識。

觀是心觀.想是心想。老實說,修行就是造業。不過不造五濁惡世的惡業或無記業,而是造善業,進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業。觀想就是轉業的方法,因為觀想也是“見”“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見”“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無明雜染中亂起“見~思”,所以叫做“見思惑”。明道以後的“見”則轉為般若智的見地;“思”則轉為“正思惟”的觀照成就。一念之

間,轉識成智的關鍵即在此,只要將此一念轉過來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難得的便在此無可著力的一轉啊!

觀想念佛有許多方祛,將來如有機緣,再作詳細講述,現在先簡略說~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應請一尊莊嚴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畫、或磁造、或銅質都可以。修習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須面對佛像。但佛像的頭面,必須略高過於自己的頭額,佛相的雙目與自己雙目平視而略高些許。自己看著佛的眉間,或清淨妙目,這樣長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畫像的佛,初步只須存念觀想清清明明習慣性所見的影像,“繫心一緣”,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剎那間是不容易觀起來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觀佛像眉間的一點亮光,或觀佛的清淨妙目也可。這樣也就是“繫心一緣”的唸佛法門。但有人看見佛的雙目笑了.自己也笑了,這卻不可以。因為,動了散亂心念。此時仍應一心不亂,繫心一緣的觀想下去。觀好以後。有了深刻印象,不須太加著意,漸漸的,隨時隨地,都有“阿彌陀佛”一點亮光的深刻印象現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觀佛全身,以及極樂世界的淨土境界,一一歷歷分明.這樣便是初基的觀想成就。在開始修觀的時候,也可以直接觀佛的全身,或觀佛像胸前的“*”放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