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快,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旅行在中世紀和近代初期毫無樂趣可言。自古以來,人類或動物的出行就受到自然界的雙重製約:首先是自然環境的制約,例如高山、峽谷、河流和海洋;其次是人或牲畜體能的制約。中世紀的道路坑坑窪窪、泥濘不堪、沙土飛揚,非常不適合騎馬或駕車。即使路程不遠,也要走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旅行者只有在平整乾燥、修葺良好的道路上每天才能前行60公里,但是這樣的街道少之又少。上述有關中世紀道路的陳述可能會引起人們對中世紀的旅行條件的錯覺。幾乎任何一次出行都可能由於某種自願或非自願的原因而中斷,因為人和牲畜必須休息以便恢復體力。疾病、洪水、大雪、大風、馬匹生病或過於勞累以及路遇強盜等原因都會使原旅行計劃落空。直到中世紀末,由於培育出了品種更優良的馬匹,建造了更換馬匹的驛站,製造出了更快速的船隻,以及商人和統治者對於改善交流條件增加了興趣,才使得很少的幾條線路上的旅行速度得以加快。然而在整個現代初期旅行都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

中世紀時人們幾乎從不自己想辦法解決大自然給出行設定的一個又一個屏障。羅馬人把修建石橋的技術帶到了德國,但是這項技術到中世紀就失傳了。從巴塞爾(Basel)至累根斯堡(Regensburg)直到12世紀才出現第一批新橋樑。公元803年查理大帝下旨,命令手下在位於萊茵河中游的一座羅馬時代修建的石橋遺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木橋,然而這座木橋完工後又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這種狀況持續了近幾個世紀。

人們面對自然界設定的屏障,大多數情況下顯得束手無策。人們從來沒有想過辦法去克服萊茵河的重重天然屏障,為促進中歐的貿易大開方便之門。萊茵河上的賓根峽谷(Binger Loch)構成了一道很難跨越的屏障,萊茵河在這裡形成了一個五米高的瀑布,只有水位較高的時候才能安全透過。平時渡過賓根峽谷必須藉助大量人力,才能把船拉到對岸。據記載,公元755年,人們航行到賓根峽谷時必須要下船,船上只能留舵手。

由此可見,中世紀和近代初期的交通何等緩慢,有時甚至會停滯,更別說追求速度了。

本章小結

中世紀和近代初期的農業社會並不要求提高速度。在農業社會中,時間由大自然決定,日、月、星辰是指示時間的嚮導,生活與工作完全被納入自然界的迴圈中。自然界,天氣炎熱或寒冷、莊稼乾枯或發芽、環境明亮或黑暗,完全不可預測,人類的生活規律也因此變化無常:天亮標誌著忙碌的一天即將開始。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比如過於炎熱、大雨或其他情況,人們就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當時,人類的這種行為並非落後的表現,而是根據當時的經濟和科技條件限制,人類結合自身的情況所做出的最好選擇。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加快耕地或剪羊毛的速度,從而節省時間從事其他有意義的事情?農業社會中人們壓根不會思考如何去提高生產速度,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悠然地尋找著自己的發展之路。

。 想看書來

第2章 城市時代:加速的開始(1)

在農業社會中,人們的時間觀念完全來自於自然;到了城市時代,人們的時間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14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種新的時間觀念醞釀而生。人們逐漸開始把時間量化,這種新觀念比農業社會中的時間觀念更加合理。此外,人們對時間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開始意識到時間就是金錢。後來,機械錶開始出現。1937年,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Pitirim A� Sorokin)寫道:“14世紀時人們開始藉助機械手段衡量時間。鐘錶的發明並非偶然,而是人們追求速度的本性開始發揮作用。”

鐘錶的發明

中世紀晚期人類發明了擺鐘,將鐘擺每次加速平均分成相對靜止的小時間段,以此來標記時間。在此之前,人們使用日晷計時,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恩斯特·容格(Ernst Jünger)曾形容說:“鐘錶創造了自然界中新的節奏。此後人類徹底告別了時間由自然決定的時代,擺脫了自然界的束縛,開創了自主劃分時間的新紀元。”由於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速度越來越快,時間單位也變得更加精確,例如分鐘、秒甚至毫秒。從鐘錶問世的那一刻起,自然界就失去了對時間的控制權,時間也不再與自然現象有任何聯絡了。

擺鐘僅僅是新時間觀念誕生的標誌,它本身並不是新時間觀念產生的原因和動力,然而人們可以利用機械鐘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賀府千金

點絳唇

亂古墓地

僻處自說

炮灰有毒

車水馬龍01

正義如我不可能是酒廠之光

木遁使者

不照騙算什麼網戀[電競]

阿拉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