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中國秘密戰,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晨望嘉嶺塔邊煙,八景環山夜對鳳凰樓上月”。這就道出延安的地勢。
二水是南川和延河。南川河自南北上,延河自西北而下,兩河交匯,東流併入黃河。兩水匯合成三川,三川交匯有三山,北面是清涼山,西南是鳳凰山,東面是嘉嶺山。三川交匯又成三角洲,延安城就位於這三角洲之上。有水有山,有川有洲,這延安實乃山川勝地!
清涼山萬佛洞石窟縱橫十幾米,有萬尊浮雕佛像。鳳凰山麓地勢開闊,延安古城背山面河,有如一個西高東低的巨大玉盤。為了鎮壓夏季的洪水,南門之上鑲嵌“安瀾”兩個大字。嘉嶺山上的寶塔,原為鎮服延河洪水,自唐代始建,塔分九層,高四十五米,距離延安數十里就可望見。由於這個延安的地望(標誌性建築)十分有名,人們就把嘉嶺山叫做寶塔山了。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寶塔山上留有大字題刻“先憂後樂”,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縮語。
延安是“五路襟喉”,延安有“三山兩水”,延安府古稱延州,向來是中國西北軍事重鎮。商朝,遠離中央王朝的延安一帶被稱為“鬼方”國,周朝曾有兩次討伐的記載。春秋時期,延安屬於魏國地盤,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吳起鎮,就是以魏國大將吳起命名。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延安為上郡,治所稱“膚施”。秦、漢、唐三朝,延安總是首都長安的北大門,中原北抗匈奴的前哨。陝北民風驃悍,出過花木蘭等軍中豪傑。宋代,首都南遷,遠離國家重心的陝北,成為党項羌聚居之地,西夏王朝就從這裡崛起。陝北又成為宋與西夏反覆爭奪的戰場,宋軍屢敗,延州兩次被圍,朝廷委任范仲淹為陝西安撫經略副使,統帥陝北宋軍。以一篇《岳陽樓記》而名聞天下的范仲淹,將宋軍的指揮中樞設在前線延州城,把整個陝北變成堡寨密佈的縱深防禦地帶。文韜武略的范仲淹一方面在當地屯田存兵,提拔任用能征善戰的種世衡、狄青、楊家小將楊文廣等下層軍官,一方面起用張載等關中大儒,很快將陝北治理成為國家的模範地區。西夏軍驚呼:“無以延州為意,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明代,連年戰爭與過度開發造成環境枯竭,流民遍地的延安又是農民起義的發祥地。陝北米脂出了一個李自成,將三十六家流民隊伍鑄成一支百萬大軍。打天下講究個高屋建瓴之勢,從陝北奔北京一路下坡,李自成揮師打下北京城,推翻大明!
如此延安!
風水寶地,風生水起。
不難想見,毛澤東進駐延安之時,胸中甲兵豈止百萬。
不難揣度,安居陝北的中共中央,從此居高臨下。
第一章 特務 特科 特區
特區
“經濟特區”,這個誕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詞彙,如今在中國已是人人皆知。想當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扇“特區”之窗率先開啟,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轟然敞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彙卻是來源於三十年代末,遠離東南沿海的大西北!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勳向鄧小平彙報:省委打算發揮廣東瀕臨港澳的優勢,在香港對面的深圳、澳門對面的珠海,建立出口加工區…
…
鄧小平望望習仲勳,脫口而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廣東只是試探能否搞出口加工,沒想到鄧小平卻要搞“特區”,而且說得那樣嚴重——“殺出血路!”
鄧小平望著現在的習仲勳,大概是想起了過去的習仲勳。過去習仲勳曾是陝甘寧的領導幹部,過去的陝甘寧曾經叫做“特區”,過去的“特區”真是從血泊中生長!
西安事變之後,中國的時局出現轉折。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主張,國民黨的剿匪司令部撤銷了,西北出現和平局面。1937年1月,中共中央開進延安,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中央,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還主動建議:取消兩種政權對立的局面,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
一個國家之中,可以有不同的區域?遵義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更換為毛澤東領導,果然思路大變,果然開拓創新。不再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表明統一於中央政權;稱為“特區政府”,表明同其他國民黨統治區仍有不同;接受國民黨中央政府的領導,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就是“特區”政府之“特”。
延安,國共合作的“特區”。
深圳,改革開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