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資料來源:中國《保險法》的修訂研究,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王緒瑾。
幸運的是,兩家國有保險公司先後於2004年底,保險業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之前,實現海外掛牌上市。形式上,國有保險股份制改革圓滿落定。
就在國有保險劍指海外之時,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卻在為A股上市折騰不已。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保險公司因為償付能力不足而希望上市,但是因為償付能力不足去上市,其實不符合上市的本義。彼時,新華、泰康、太平洋、天安、華泰、大眾和平安集團等七家股份制保險公司,皆曰完成了上市輔導,距離上市只差一步。不過,對於多數公司而言,這微小的一步,卻成為永遠的距離。彷彿行星一樣,距離太陽最近之後,滑過便是漸行漸遠,要等待下一個週期,有的甚至成為再也不能迴歸的彗星。
這一年,平安將滙豐請進了家門,華泰透過股權受讓的方式與美國ACE集團聯姻。全國性股份制保險公司除太平洋之外,已均有外資參股。
拜旗艦、外援、勁旅,三大勢力的全力打拼,2002年前三季度,中國保費收入達到2000億元,繼續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國壽險的增長似乎看不到盡頭。
不過,這一年亦有“不和諧的音符”。
3、4月間,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向媒體公開質疑航空人身意外保險(下稱“航意險”)存在700%暴利。
茅於軾先生先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國每年乘飛機的旅客數大約有8000萬人,假定每人都買保險,每張保單20元,8000萬人的銷售收入就有16億元。而這兩年民航的安全記錄非常好,假定一年下來有100人死亡,每人賠20萬,100人共賠2000萬,即使再加上其他零星的索賠2000萬,加起來一共4000萬,再把銷售成本算上,假定每張保單是2元,成本就是1。6億,總成本加起來一共是2億。16億元的銷售收入,2億元的成本,14億元的利潤,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航空意外險的利潤能達到700%左右。
面對質疑,保監會的人士給出另外一個賬單。航意險算上保單費、公司管理費、代理人手續費和機場攤位費能佔到收入的30%,再加上20%的法定再保險,6。5%的營業稅,1%的保障基金,5%的巨災再保險及溢額再保險和30%的各種準備金,利潤在10%左右,比其他意外險高,但並非暴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算賬的方法將在2007年質疑交強險暴利時候再度交鋒。
實際上,對於多數的保險公司,由於惡性競爭,航意險最大的意義僅在於在機場設立了一個“活”廣告,而非保費收入,因為多數的保費實際上進入了機票的代理商腰包,或者成為機場的場地租金。不過,保險公司內部少數投機者,的確利用第一種演算法,透過手工的假保單,自開保險公司,而大發橫財。
於國內保險業務恢復超過20年之後,保險依然不能擺脫“內行說不清,外行聽不懂”的困境。
或許是因為茅於軾先生名氣太大,暴利論之後的航意險不得不變相降價——雖然20元保費不變,但保險金額則由20萬元上升為40萬元。同時,由於其他替代產品的興起,航意險日漸式微。
這一年10月,一位“關鍵先生”——湖北人吳定富迴歸保監會,擔任主席。此前的1998年11月至2000年1月,吳定富曾經擔任保監會第一副主席。迴歸後的吳開啟了中國保險行業監管和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友邦:拐點與蕭牆之禍
2002年6月7日,北京友邦開業,友邦的中國佈局再下一城。
頗為意外的是,謝仕榮罕見地將上海主要班子成員(徐正廣、劉明亮、謝樹錦和劉也等)都邀請到北京,商談上海的事情。此期間,徐提前退休一事被悄然議定。
後來的事情,媒體們都知道了。
6月30日,原計劃2003年12月退休的徐正廣,“突然”給友邦上海全體同仁發了一封郵件,“由於身體健康的原因,我將於7月1日離開友邦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的職位,提前退休返回臺北。”
其“身體健康的原因”,實為萬般無奈之藉口。
離開上海友邦之後,“身體良好”的徐正廣曾經奔走兩岸,輾轉多家公司擔任顧問,例如中意人壽特別顧問等,甚至還一度受中保康聯董事長何靜芝之邀,擬重返上海灘。
不得不說說上海友邦的拓荒者徐正廣。
耕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