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1949年10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中保股份經改造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並停辦境內保險業務(境外業務繼續經營)。1998年,國務院將人保旗下的海外經營性機構劃歸中保股份,與早6年成立的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2002年8月,中保股份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隸屬於國務院的國有控股金融保險集團,總部設在香港。

(2)1997年,拜三家全國性公司於全國範圍展開個人營銷,以及歲末單次大幅降息、保險公司突擊銷售所賜,保費增長達到了驚人的41。2%。不過,這次非常態的增長亦讓保險公司揹負鉅額的“利差損”,如同商業銀行鉅額的不良資產一樣,“利差損”幾乎要了中國壽險行業的命。

(3)2006年“保死不保生”的友邦重疾險,以及2007年被質疑暴利的交強險,是國內保險行業另外兩起著名的產品危機。

(4)國內無參照先例的情況下,平安歷經了長達兩年之久的談判,在一片爭議中引進了摩根和高盛兩家股東。當時國務院的批覆是,不允許外資向平安派入董事,外資代表只能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董事會,這成為國內金融機構引進外資的初始模式。

(5)日後迴歸A股之時,集團高度控股子公司的模式被認為平安的賣點之一。

(6)引自《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業經營實施方案》。

(7)2000年11月1日,保監會一下批准泰康人壽籌建南京、杭州、濟南、鄭州、天津5家分公司;新華人壽籌建上海、廣州、杭州、武漢、濟南、哈爾濱6家分公司。

第八章 嬗變前夜(2002)

2002年,嬗變前夜。

這一年的1月,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兩大國有旗艦公司先後宣佈,經過一年多的積極探索,這兩家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將於年內啟動。

整體而言,快速增長的國內保險行業,面臨著資本金短缺、償付能力不足、不良資產難以消化、歷史包袱沉重等困難。

非改革無以自新。

就國內金融體系改革的先後順序而言,保險先於銀行。一則是為銀行探路,因為後者才是中國金融的核心和本體,其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二則國內保險市場的開放也先於銀行業,保險先改革是現實的決策。

路在何方?

國有企業“一股就靈”的老路顯然不能重複;沉積多年,痼疾難除的體制和機制如何翻新,挑戰重重,這些問題都困擾著當時的決策者。

2001年之前,國有獨資金融機構的改革模式尚處於爭論階段。而財政部等有關部委曾對3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再保險——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方案爭執不下。

三種方案,即分別成立保險控股公司模式、國家保險控股公司模式和分拆重組模式,尤其以方案一與方案三之間的爭論為激烈。前者是將3家原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分別改為控股公司,非經營性資產留在控股公司,經營性資產注入股份有限公司,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股,改制成為3家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後者主張將人保、中國人壽按區域進行分拆重組,分別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股,組成若干個完全獨立的股份制保險公司。

2001年4月16日、19日、24日三天,人保、中國人壽和中國再保險相繼將股份制改革方案鎖定在第一種模式。重組、改制(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後來都成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標準三部曲。

不過,因為改制和上市,外資巨鱷可以輕易挺進中國金融的壟斷部分,最終都賺得盆滿缽滿,從而在國內引爆關於“國有資產賤賣”的巨大爭論。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改制前的中國人壽曾計劃先行引入外資投資者再上市,並與花旗集團、雷曼兄弟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就出售股權事宜有過接觸。

事後回顧,2002年啟動的國有保險改革,恰逢其時。行業內部,2002年和2003年,中國保險行業分別增長44。7%和27。1%,分外吸引眼球;行業外部,國際資本依然對於中國保險充滿想象,同時海外資本市場處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網際網路泡沫之後的上升期;同業之間,如果保險公司的改制上市落在銀行、證券業的後面,在國際資本市場就難有重要影響。

表8…1 1980—2002年中國保費收入狀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