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國人壽,成為其實施銀行戰略以來最大的挫折之一。

平安之版圖中,未來3~10年,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將成為平安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5~15年,消費信貸、年金、健康險、第三方資產管理等業務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滙豐的客戶平均從滙豐購買4。9個產品,花旗是6。7個,滙豐單一客戶的平均利潤1629元,而平安的(增長)空間還是比較大。”

平安綜合金融的協同效益也開始顯現。2004年到2005年,平安壽險交叉銷售平安產險8。73億元和13。38億元。同期,平安產險交叉銷售平安壽險5。40億元和2。52億元。

但是,究竟要不要綜合化,H股上市之時,平安亦無數次被專業投資者問及,全球已經不流行綜合金融了,平安為何還要做?

馬明哲對之曰,“國情、司情和做法”,“公司已經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銷售渠道,並建立良好後臺,擁有了成本和品牌的優勢”。

天下大事,從合至分,再至於合,中國的保險業經歷一個輪迴。面對混業,乃至更為摩登的稱謂“綜合經營”的趨勢,一個橫跨分業監管鴻溝的超級監管呼之欲出。

1998年,英國以及日本將國內金融業的多個監管者合併為超級監管機構後,丹麥、冰島、韓國、挪威、瑞典和德國等國也紛紛開始效仿此種單一金融監管模式。2008年,華爾街深陷次貸危機,握有更大權力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金融業的超級監管者。

就中國市場,2006年也曾討論,中國將建立一個規格高於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和財政部門的“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的計劃。

車險費改生死劫

2001年10月1日,全國車險市場產品費率改革試點正式啟動,改革突破口選在廣東省(包括深圳)。

和中國其他商品價格改革類似,中國商業保險產品和費率的管理經歷了從無監管,至嚴格監管,再到逐步放鬆監管,之後可能又部分收緊的過程。

時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夜,選擇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監管層顯然受到“春天的故事”的影響,期望拉動一場全國性變革。由於機動車輛保險在整個財產險中佔有極大比例,也是各家財險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車險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國內之車險改革也選擇了先試點、後推廣的漸進式改革策略。

保監會的決心很大:“我國將在廣東省進行機動車輛保險(簡稱車險)費率改革試點,車險費率由保險公司自主制訂、監管部門審查備案。即從10月1日起,廣東省的同一家保險公司,在不同城市可以實行不同的車險費率。在同一城市,各保險公司也可以實行不同的費率標準。”

但是,中國的產業發展常常陷入一個“怪圈”:一放就亂,一收就死。2001年試點,2003年正式推廣的車險費率市場化沒能逃脫這個魔咒。

新進廣東市場的華泰保險打響了車險降價的第一槍。2001年12月18日,就此拉開了持續半年之久的車險價格大戰。華泰的方案是:將市場車險客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黨政機關公務用車車險費率一律調低至55%;第二類是事業單位、銀行系統(均系國有企業)等單位自用車輛則下調至35%;第三類是個人用車等非營運車輛則下浮25%,計程車等營運車輛費率不變。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大幅降價並沒有吸引保戶蜂擁而至。業務量反而下降了10%,保費收入下降50%。其中的原因在於車險的客戶其實是掌握在中介渠道手上的,華泰的折扣表面上讓客戶得利,其實是讓中介受損,顯然中介不會把業務“賣”給華泰。

吃了大虧的華泰,後來在掌門人王梓木的帶領下,洗心革面,遠離賭博,遠離車險,專心投資實業,略有小成。

掌握客戶資源的中介成為中國車險行業的一個“寄生蟲”,他們挾市場以令公司,吃拿卡要,拖欠保費,提供虛假資訊(應收賬款問題和客戶資料失真是埋藏在車險經營中的“兩大毒丸”,但是這鮮為外界知曉),甚至內外勾結,理賠時跑冒滴漏,但是隻買保單的保險公司卻不得不低頭,長期以來無力改變現狀,直到各家公司被迫加強電話直銷的渠道才略有改觀。

一家專業車險公司的高管曾經開玩笑,車險就好像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誰能破解,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獎。

廣東試點之時,一邊是華泰的明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