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利的奧秘在於保險主體壟斷和保險價格壟斷,保險價格由監管部門統一制定。壟斷地位的保險公司可以透過提價扭虧為盈,有規模就自然產生利潤。
但隨後保監會不但放開了經營主體,而且放開了車險的價格。整個態勢發生逆轉。於是,2003、2004年全行業兩年連續虧損。
窮則思變。
2003年下半年開始,保險公司紛紛對車險費率進行上調。
以北京市場為例,《國際金融報》2004年11月報道,車險漲價經歷了四輪。第一輪調整:從2003年七八月份開始。年初車險費率改革中大打價格戰的保險公司發現,1—6月份的車險賠付率遠遠高於年初制定費率時的預期出險率,有些地區的車險賠付率甚至高達三位數,於是紛紛調整車險業務的承保條件。如限制承保某些車型的盜搶險,某些特異車型被拒之門外。
第二輪調整:從2003年12月起,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輪由人保發起,人保悄然將原來的投保車損險、三者責任險10%的優惠取消;平安產險提高了車損險的係數;其他各家公司也開始在個別險種上提高了一些車型的費率。
第三輪調整:2004年5月1日,隨著《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實行,各保險公司紛紛提高第三者責任險的費率,幅度高達10%左右。
第四輪調整:2004年6月初,佔北京車險市場份額近70%的人保公司第三次上調車險費率,上調幅度在20%~30%左右。
這期間還發生一次“絕對免賠額”風波。2003年,深圳一些保險公司在車損險條款中,引入了“絕對免賠額”的新概念,即這個免賠額之下,保險公司不理賠,損失由被保險人自己承擔。
2004年2月,人保率先動作,實行“絕對免賠額”制度,此舉遭到投保人的強烈不滿,並驚動了保監會。僅僅事隔一天,這一備受爭議的車險新規就被監管部門以“未按規定的程式履行報批手續”緊急叫停。
引入絕對免賠,保險公司意圖改善財務報表。保險公司的資料顯示,小額索賠佔了絕大部分,1萬元以下的案件佔80%左右,3000元以下的案件佔50%左右,1000元以下的案件佔40%左右,個別案件的索賠額只有幾十元。而小額賠案投入的精力幾乎和大額賠案相當,保險公司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道德風險已成為保險公司處理小額理賠所要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同年11月,一味堅持的人保啟用新版家庭自用車和營業用車車損險產品。在條款中引入了可選擇的500元的絕對免賠額的規定。此舉再次引起較大爭議,被指“變相漲價”,並被中消協點評為“霸王條款”。
《道路交通法》以及交強險制度的出現成為車險改革的一個轉折。不過,交強險本身在2007年會產生一次全國性的大爭論,成為保險行業又一次典型的公關危機。
2006年7月,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正式實施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推出了包括車輛損失險和商業三者險兩個險種的A、B、C三套商業車險產品,由中國人保、平安財險、太平洋財險等3家公司分別推出,其他保險公司則須從中選擇一款使用。
同時為遏制行業惡性競爭,並且監管部門下達車險優惠不得低於七折的“限折令”。車險費率市場化的最後一點痕跡也被抹去,一次曾經設想宏大的嘗試悄然落幕。
2007年3月,保監會在回顧2003年車險費率市場化時稱:“在2003年實施車險管理制度改革之後,各公司推出了個性化服務的產品,對繁榮車險市場、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也產生了,一些公司在開發產品的時候注重價格,不注重服務;注重技術,而不注重消費等等這些問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於一些產品出現了很多有爭議的問題,這對於整個車險的總體發展都不是很有利的。”
車險改革並非一無是處。
車險費率市場化迫使各家公司都關注非壽險精算,引進非壽險精算人才,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精算事業的發展。例如,平安保險公佈了該公司製作的中國大陸第一份完整的車險精算費率表。該費率表是在平安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的資料基礎上,參照國外先進模式和經驗製成,是中國車險精算系統與國際水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這成為車險費率市場化之後的一個“外部效應”。
車險費率市場化之後,中國於20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