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泰康不是陳東昇的第一次創業。市場有諺巧妙地總結了陳東昇的三大事業:陳史無前例地賺了三種人的錢,古人、今人和未來的人。
古人的錢是指陳東昇創辦的嘉德拍賣,拍賣當然是和古人、古物相聯;今人的錢是指陳東昇出任董事長的宅急送,宅急送是現貨買賣,賺現在的錢;未來人的錢就是指泰康人壽,壽險公司當然是賺未來的錢。
“麥肯錫藥方”
尋找保險業經營真諦的過程中,麥肯錫就是中國保險行業的一面鏡子。
1996年,平安的高管們已經察覺,公司業務高速增長的背後暗藏著管理滯後的危機。在臺灣師父的引薦下,大名鼎鼎的麥肯錫進入馬明哲的視野。但是,對把脈之前是否需要請“洋大夫”,平安內部卻引發爭論。
平安壽險公司董事長王利平曾回憶:“當時作出聘請麥肯錫的決策是非常艱難的。許多人懷疑,花數千萬元請來的洋大夫,能對平安起到多大的促進作用。”
馬明哲的賬算得更細:“透過麥肯錫諮詢,只要我們加強管理,保單持續率提高一個百分點,營銷員脫單率降低一個百分點,或者全國700多個機構平均每年每個機構節約成本三萬元,或者少一個機構發生重大失誤,這些費用一年就賺回來了。”
1996年底,以張子欣、吳嶽翰為首的麥肯錫工作組在診斷了平安的投資體系後,開出了第一劑藥方:建議改變組織構架,把投資分成戰略資產分配、戰術性資產分配、投資風險控制三個部分;建議公司加大資金上劃力度,成立結算中心實行統一管理;建議公司停止放貸和實業投資,所有資金投向國債,信託全部轉向清理資產、回收貸款,簡稱清收。
僅僅第三項建議,就使平安獲益甚巨。
當時國債利率高達10。98%,免交所得稅。如果按照實業投資要有20%的回報才能與之相當。於是,平安把到期收回的貸款和分公司上劃的保費共計100多億元資金全部購入國債,緩解了鉅額利差損的壓力。
此一役成為平安津津樂道的妙手之一。“麥大夫”乍一出手,就旗開得勝。
隨後,“平安的抱負(戰略規劃)”、“平安壽險的流程改造”、“人力資源專案”等相繼展開。平安成立了以王利平為負責人的發展改革中心,發展改革中心既是戰略研究中心、管理改革中心,也是推廣執行中心、人才培訓中心。中心成為“平安的改革發動機”,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可見一斑。
馬明哲曾經評價“麥大夫”(平安內部有時也稱“老麥”,而把發展改革中心戲稱“小麥”)的醫術:“和麥肯錫合作的最大意義是改變了平安的觀念,讓平安的視野開闊了很多,把平安的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1997年之前,平安是粗放式管理,1998年之後走上專業化、精細化、規範化的路子。就如請醫生來做一次體檢、並開出處方來。我們知道了潛在的問題,明白自己是在沙灘上蓋樓——那隻好推倒重新打地基”。
“與麥肯錫公司的合作不僅是獲得診斷、規劃和方案,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管理意識的幹部。”所言非虛。例如任匯川,平安新生代高管中的領軍人物。1998年,入職不過6年的他便得以參與麥肯錫為平安提供的諮詢專案,並參與了整個財險的組織架構設計、流程再造、客戶群分類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制訂和執行,任職發展改革中心副主任,為日後的崛起奠定雄厚的基礎。
實際上,連“麥大夫”團隊中的主要成員張子欣、吳嶽翰都最終加盟平安。
平安用麥肯錫有自己的獨到地方。
馬明哲如此評價平安的麥肯錫之道:“我們請麥肯錫來做,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設計方案階段,他拿出一個全球的最佳典範,做出發展趨勢,同時分析現狀,告訴你怎麼走這條路。第二個階段,做一個行動方案,怎麼去實現,需要什麼資源。第三個階段是提出試點,做推廣。我們任何產品在全國推廣,都是先做一個省,再做三個省,再做五個省,然後在全國推。”
“如何用這些方案,就要看領導有沒有這個決心。比如我們的公章上收,我們在全國上收了8000多個。”
但是,麥肯錫也並非上帝。
平安還保留一份清醒。“並不是任何藥方都是符合中國水土的,很多改革專案上,平安也都進行了自己的消化和解讀。”指望著“洋大夫”的神奇一指,就點石成金,其實也是一種幼稚。
此後,很多保險公司希望複製平安的用法,卻是畫虎不成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