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以及回臺灣之後的安排予以說明。這封信最後的命運不得而知,但是唇亡齒寒,這對於葛熙誠等留下的臺灣團隊成員的心理影響可以想象。
2003年4月太平洋安泰完成交接,繼任者為同樣來自臺灣安泰的陶孟華女士。暫時平靜之後,當年10月16日召開的董事會上,葛熙誠的去留被兀然決定。
由於太保上市,太保調整了公司的策略,尚處虧損的合資公司被要求實現利潤,而合資公司中花錢最多的部門,即葛熙誠所負責的市場部,首當其衝成為“業務修改”的物件。根據正式的調令,葛熙誠回臺灣將被提升為助理總經理,他在上海的工作將於12月31日結束。
人未走,茶先涼。
令葛熙誠頗為感傷的是,市場部定於12月21日召開的策略會議決定不讓他參加。儘管葛熙誠曾經爭取,但是最終還是無緣,即使他借送人的名義也到了在蘇州的會場。當晚的晚餐,氣氛傷感。葛熙誠哭了,並且還從蘇州一直哭到上海虹橋的家。
離開太平洋安泰時的,送別午宴上,董事長邵黨娣講話,對葛熙誠表示感謝和祝福。葛熙誠最後一個發言,以前演講幾乎不用稿子的他,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一份用A4寫成的長達九頁的稿子。讀稿子的過程,葛多次情不自禁落淚。發言結束之時,葛淚流滿面,臺下更是唏噓不堪。
葛熙誠離開上海後,太平洋安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賬。同時關於葛熙誠市場部“制度失控”和“財務失控”的說法也一度在市場上流傳。
回到臺灣後,所謂的“學習”並沒有出現,葛熙誠則是臺北、高雄來回折騰。由於原來在上海讀書的女兒的入學問題得不到的解決,葛熙誠最後決定回到上海,跳槽至花旗。
葛熙誠跳槽後,太平洋安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事振盪壓力。不僅如此,葛熙誠等人離開後,2004年太平洋安泰的業績出現了顯著的下滑。2004年,太平洋安泰保費收入6。17億元,僅僅比2003年增加840萬元,增長1。4%,而2003年太平洋安泰的保費增長率仍然高達36%。
2004年10月15日,太平洋安泰生日的前一天,董事長邵黨娣發簡訊息給葛熙誠:“每逢太平洋安泰生日,就會特別想到她的第一代創始人。當年的場景一幕一幕歷歷在目。感謝你對公司所作出的貢獻。”
此情未了,前緣難續。
保資入市悖論:牛市澆油,熊市抽薪
2005年,紛爭多年的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終於苦盡甘來。2月16日,華泰財產投下所謂股市第一單。
不過,關於第一單其實存有爭議。之後3月7日,太平人壽、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平安保險、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太平洋保險(集團)、中再資產管理等幾家保險機構相繼殺入二級市場。保險資金入市啟用了沉痾已久的股市,3月8日,上證綜指放量上漲24點,一舉突破1300點。
保險資金入市乃是一把雙刃劍。
2006、2007和2008年,暴漲暴跌的股票市場,著實讓保險公司們承受著“天上,人間,地獄”的心跳體驗。2008年股市掉頭向下之後,保險投資哀鴻遍野。淨資產大幅縮水,甚至危及保險行業的償付能力。
引入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監管層曾經善意地認為,號稱長期的保險資金將會成為一直穩定市場的重要的力量。
實際上,保險資金既不是“敢死隊”,也不是“解放軍”。
資料表明,泡沫之時,保險資金藉助規模優勢,強取豪奪新股利潤,二級市場火上澆油;危難之時,作為一個商業資本,保險資金堪稱投資市場的“範跑跑”。
例如,據Wind資訊公司的統計,中國人壽2005年第四季度持有49只股票,到2006年年初已經拋售了31只,留下18只,簡單換股率為63。26%。2006年第一季度中國人壽持有的43只股票中,只有16只股票保留到了第二季度,其餘27只股票悉數被丟擲,簡單換股率為62。79%。如果加上第二季度中國人壽增加的新股,這兩者相加得出的換股率將超過100%。
由於中國人壽盤子大,其一舉一動備受矚目,媒體熱炒“中國人壽引領短線王”。
有媒體選取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4月10日這一段時間,藉助上海證券交易所出售的贏富(TOPVIEW)資料發現這階段上證指數從高點(6124點)一路回撥,恰為檢驗保險資金投資理念的試金石;同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