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008年4月10日之前,贏富資料的席位號均有直接的指示作用。根據贏富資料的規定,“T”字頭特指,保險、社保等其他資金席位。
其結果是,“綜合的資料顯示,對於這些席位而言,趨勢投資顯然多於價值投資,波段操作多於長期投資”。它們成為拋空中石油,以及做空權重股的最大“空軍”之一。
除了保險資金直接入市,2005年另外一件大事便是保險資金全託管。
在證券行業出現全行業風險之後,業內曾經有戲言稱,保險業很可能重蹈覆轍。實際上,就在風險券商崩塌後,保險資金的風險已經暴露冰山的一角。2004年,先後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失陷”閩發、漢唐等券商。
長期以來保險公司的資金運作是封閉的,好像一隻陽光透不過的黑箱。連一向被認為安全的協議存款其實也有貓膩。例如,以協議存款之名,暗中操作的“委託貸款”;即使是真實的協議存款,有保險公司在將資金存入銀行以後,又利用存單抵押貸款,再把資金套出來,遊離於監管之外。
如何規避類似證券業的系統性風險,監管祭出保險資金全託管。
所謂全託管,就是保險資金交由第三方(銀行)進行託管,以防止風險。全託管分為兩類:“全金額”託管和“全過程”託管。“全金額”託管是將保險公司總部統一歸集的資金,實施第三方獨立託管。而“全過程”託管則更進一步,是從保費收取開始,按照不同保險產品,分別開設賬戶、快速上劃資金,歸集到總公司託管賬戶,做到統一資金排程、統一資產配置、統一投資運作、統一收益分配。
全託管被認為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安排”,重要性甚至和償付能力監管比肩。
年初之時,風吹草動。
2005年10月,保監會於吉林召開動員大會。吉林會議第一次完整地丟擲了保險資金全託管的設想,並披露了初步的時間表,即年內完成30家左右公司的全金額託管試點工作,2006年年底前實現保險資金全金額託管,2007年年底前實現保險業全行業全過程託管。
11月,瓜熟蒂落。
華泰保險和工商銀行締結了首張試點協議,落下了第一單。
但是,對於全託管,爭議頗多。第一個攔路虎就是成本。按照最便宜的價格,保險資金的託管費率在萬分之一(0。01%)和萬分之二(0。02%)之間,即使按照0。02%的標準,萬億保險資金支付的託管費也需要2億元左右。
首批30家試點的公司中,既有規模數以百億計的中型保險公司,也有資產十幾億元的小公司。
相對而言,合資保險公司和中小型的保險公司比較積極,而大型保險公司則顧慮較多。特別是“全過程”託管,大型保險公司認為實施有一定難度。
目前主要大型保險公司採用“支公司、分公司、總公司”逐級上劃的模式,保險資金層層沉澱,層層漏損。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而“全過程”託管要求保險公司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級分支公司的保費收入透過託管銀行每日直接上劃到總公司,實現分支公司收入賬戶零餘額,避免資金沉澱,提高資金安全度和使用效率。但是,其難度亦顯而易見。
面對大型保險公司的顧慮,以及市場上的異議,保監會期望以“柔手”化解。首先推動“全金額”託管,解決總公司資金第三方監管的問題;然後推動“全過程”託管,約定兩年為期,留下調整時間。
保監幹部下海潮
2005年5月27日,位於香港的中國保險(控股)的董事長之職由原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接任,原董事長楊超北上就職;中國再保險集團總經理之職由原保監會財險監管部主任劉京生接任,戴鳳舉離任。
稍早一些時候,保監會原監察局局長陳默已經辭職。對於他的去向,市場尚在猜測之中時,5月20日,保監會網站公佈訊息,批准太平保險有限公司聘請陳默擔任副總經理的申請。
陳默,1984年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工作,之後進入保監會,離職前任監察局局長一職。
6月份,廣東保監局原副局長曾祥威辭職的訊息亦不脛而走。這是兩年內,繼原廣東保監局局長張維功之後,廣東保監局遞交辭呈的第二位局級幹部。曾祥威也是“老人保”,彼時一直負責國際業務,2000年調任廣東保監局任局長助理,2001年升任副局長,後分管財險。
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已經有五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