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莫名。1975年,他迫不及待地乘專機飛抵北京。
對於尚處冷戰中的“紅色中國”而言,儘管已經有解凍的些許氣息,但是這人的行程頗不尋常:他不是來遊長城,看兵馬俑,而是來與人保談生意——商討索賠與再保險協議,使他與中國保險,乃至中國經濟改革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0年,這個生意人的冒險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打破了紅色中國的堅冰,聯手當時中國唯一的保險公司——人保,成立了1978年之後中國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名曰“中美保險公司”。
這位不凡的美國商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掌門格林伯格。他未來將行走中國政商兩道,數度於關鍵時刻脫穎而出,名動保險江湖。
圖2…1 2005年世界各國(地區)人壽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
資料來源:2006年第5期瑞士再保險公共場公司Sigma Report,《中國統計年鑑2006》。
說明:保險密度為人均保費,即保費/人口數;保險深度為保費/GDP。
格林伯格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老朋友,據稱也是使用基辛格開設的諮詢公司時間最長、付費最多的客戶。1982年,格林伯格還聘用基辛格擔任他的國際參謀,每年向基辛格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諮詢費用。而基辛格恰是打破中美關係堅冰的關鍵人物。
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已經有近10家的外國公司在北京設立聯絡處,開始打探中國市場的訊息,覬覦中國市場這最後一塊,也是最大的一塊保險窪地。即使到2003年,中國保險密度為287。44元,保險深度為3。33%,依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當時很多國外公司的聯絡處設立在北京友誼賓館等多家特許賓館之中。外國保險公司的“飯店聯絡處”,也成為當時中國保險市場的一景。
但是,除了這位美國商人,多數外國保險公司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才陸續獲得一紙牌照。比較“中美保險”,時間上更是晚了至少15年!
1980年9月,美國國際集團和人保各出資250萬美元,在百慕大註冊了“中美保險公司”,各佔50%股權,開始在香港(1985年設立)和紐約(1982年設立)經營業務。
1984年5月1日,格林伯格夫婦和董事弗里曼乘坐專機到達北京,第二天參加中美保險股東及董事會議;5月3日,拜會中國副總理田紀雲;5月4日與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會談。受接待的規格之高,可見一斑。
但是,中美保險成立之初,合資雙方其實是各懷心思。這家背景非凡的公司,最終卻黯然收場。
對於格林伯格而言,中美保險就是其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格林伯格一直期望中美保險能夠開拓中國內地市場。
不過,這和中方共同開拓美國以及海外業務的初衷背道而馳(根據1980年9月27日雙方簽訂的股東協議,公司的業務方針是經營美國、加拿大的保險業務和世界性的再保險業務,以及雙方同意的、與中國貿易與商業活動有關的保險業務)。但是美方挺進中國市場的企圖與當時的政策直接對撞。
暗戰由此展開。
1986年2月27日,人保在一份彙報材料(5)中寫道:“近年來由於美國保險市場競爭激烈,業務質量不好,各保險公司均無利可圖,美方又不願意承保小額的當地業務,因此,以美國業務成本高、不賺錢為理由,美單方面決定縮小甚至停做美國業務,把注意力轉向中國保險市場,並且派員在我國一些對外開放城市活動,首先擬打進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
但是,中方絕不會因為合資公司不賺錢就打破不開放的鐵律,而且中方其實也有自己的考慮。
上述材料還提及:“關於外商在我國設立機構經營保險業務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曾發文批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於發展涉外保險業務增加外匯收入的報告》第五條中已明確:‘除國務院批准者外,一般不允許外國保險公司來華開業,以免大量保險費外匯外流’。”
當時特殊情況下的外匯政策,成為格林伯格翻不過去的“五指山”。爭執在所難免,這成為有據可查的中國合資保險公司糾紛第一案,其情狀正如當前中國企業之海外併購風險一般。
中方抱怨稱:“1984年起,美方態度急驟改變,借美方管理紐約分公司的便利,違背雙方協議精神,獨斷專行,在處理業務、人事和財務方面,漠視我方權益,對方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