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旦我們把某種東西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對於那些熟悉的事物,我們就很難看清它的真面目,正所謂〃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我們很少注意到社會中還存在著秩序,也認識不到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社會協作過程。所以,開始學習經濟學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先學會對我們每天都參與其中的社會協作的功績感到驚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1。1 認識秩序

看到這個建議,你也許會大吃一驚:〃高峰期的交通是社會協作的例子?難道它不是應該被用來說明叢林法則或是社會協作的崩潰嗎?〃完全不是。如果當別人說到〃高峰期的交通〃時,你頭腦裡想到的只是〃堵車〃,那麼,你恰恰支援了前面提到的論點,即我們只注意到失敗的情形,而把成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都感覺不到了。高峰期的交通的主要特徵是運動而不是堵車,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日復一日地加入到車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達目的地。當然,交通系統運轉得肯定不完美。(又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畢竟還能運轉,對於這一驚人的事實,我們要學會感到驚奇。

早上8點,成千上萬的人離開家,鑽進他們的汽車,奔向各自的單位。他們都是自行選擇路線,沒有和別人商量。他們的駕駛技術不同,對風險的態度各異,禮貌程度也千差萬別。縱橫交錯的路網構成了城市交通的動脈和靜脈,當這些尺寸、形狀各不相同的私家車在其中行駛或是進進出出的時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車、公共汽車、摩托車和計程車加入進來,就像一個什錦盒。人們駛向各自的目標,一門心思只顧他們自己的利益,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人們都是自私的,而只不過是因為沒有人知道別人想去哪兒。關於其他人,每個人所能確知的僅限於周圍為數不多的幾輛車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對此,還得加上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別的司機也像他們自己一樣努力地避免出車禍。當然,存在一些每個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規則,諸如紅燈停車或是儘量接近最高限速行駛。差不多就是這麼一回事。上面描述的整體安排可能會解決混亂,但我們也許會擔心路上的汽車將變成一堆堆廢銅爛鐵。

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平穩有序的車流,如果你從高空俯視,甚至會感到一絲審美愉悅。下面所有獨立執行的汽車,彼此首尾相接,車距狹小,然而並不碰撞,一旦有一點點空隙,旁邊的車就會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突然併線,車距大的時候就加速,車距一小,就又慢了下來。高峰期的交通狀況(或者任何時候的城區交通狀況)確實是社會協作的巨大成果,而並非混亂與無序。

1。2 社會協作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熟悉交通,但幾乎沒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種協作型的共同努力。通常,我們認為自己依賴於〃經濟〃商品,但我們對社會協作過程的依賴要大得多。如果沒有鼓勵合作的制度,我們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種種好處。1651年,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了《利維坦》(Leviathan),其中有一段話經常被引用:〃在這種狀況下,產業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其成果不穩定。這樣一來,舉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進口商品的運用、舒適的建築、移動與卸除須費巨大力量的物體的工具、地貌的知識、時間的記載、文藝、文學、社會等等都將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們將不斷處於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將孤獨、貧困、卑汙、殘忍而短壽。*〃

因為霍布斯相信人們都致力於自我保護和個人滿足,因而只有強力(或源於強力的威脅)能使人們避免不斷地互相攻擊,他的著作僅僅強調了社會協作的最基本形式……遠離暴力和搶劫。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設:人們只要能不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也不侵犯他人財產,然後,那些能產生工業、農業、知識和藝術的積極協作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但是,會是這樣嗎?為什麼該是這樣呢?

1。3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享用的各式各樣的服務和產品,需要經過複雜而互相關聯的生產活動才能生產出來。那麼人們是怎樣互相激勵,從而生產了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呢?甚至在聖人的社會中,如果每位聖人不想使自己陷入〃孤獨、貧困、卑汙、殘忍而短壽〃的生活,也得用一定的程式來誘導積極、恰當的協作。畢竟,在聖人們能夠有效地幫助別人之前,他們必須決定〃該做什麼〃、〃在哪兒做〃以及〃什麼時候做〃。

自從霍布斯探究社會以來,已經過去了350年。霍布斯可能沒能認識到這個問題對於理解〃集體〃生活有多麼重要。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開拓者

巴喬的中場

錯撩偏執男主後我甩不掉了

鍵盤君jun

無雙將

抵制日貨

託福閱讀1000詞

溫暖寒冬

月老下凡

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