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比,霍布斯時代的社會要簡單得多,受到習俗和傳統的束縛更多,而不大有迅速的、破壞性的變革。事實上,直到18世紀,才有一批思想家開始思索為什麼社會能〃運轉〃……個人在資訊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沒有造成混亂,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豐碩的社會。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4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2)
在18世紀的思想家當中,亞當·斯密(Adam Smith)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銳的人之一。在斯密生活的時代,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統治者的精心籌劃才能使一個社會免於混亂與貧困。斯密不同意當時的這種流行觀點。但是,為了反駁這一觀點,他必須描繪出他所觀察到的社會協作過程。在他看來,這個過程不僅在政府關注缺席時能起作用,甚至當政府的政策不對時,這個過程還能消除錯誤政策的後果。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簡稱《國富論》,並以此確立了〃經濟學之父〃的聲譽。他並沒有發明〃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他比前人更廣泛地發展了這一思想,而且,是他將其首次運用於對社會變革和社會協作的綜合分析。
1。4 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到底指什麼呢?正如其本身所暗示的那樣,它指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作過恰當的表述:
經濟學理論並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於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於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是,〃思維技巧〃又是什麼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簡練地描述一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你自己有了實踐經驗,你就知道它是怎麼回事了。也許,它可以概括為由下述基本預設匯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會現象均源於個體的行為以及群體的合作,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基於他們預期的額外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這是個相當概括的論斷。所有的社會現象?沒錯。事實上,不妨在一開始就承認,經濟學家認為他們的理論的解釋範圍並不侷限於人們平日談及社會的〃經濟部門〃時所想到的事情。經濟學不僅僅是關於貨幣、利潤、商業和金融的學問,也不單是對人類競爭行為的研究。實際上,經濟學研究人們的選擇及其無意的結果……這些選擇的非預期的副效應。高峰期的交通和國際貿易都能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研究,非營利組織、關注社會的慈善機構以及政府機關也可以。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來解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美國農場局聯盟的行為,為什麼不能將其用於美國國稅局和農業部呢?像社會團體一樣,政府的各個部門也都是由個人組成的,而這些個人基於他們預期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不要誤會,經濟學理論並不是假設人人自私、物質至上、目光短淺、不負責任、一門心思向錢看。〃人們基於他們預期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這一預設並不意味著前面所說的那些。一切都取決於人們把什麼東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們把什麼樣的價值觀與收益和成本聯絡在一起。經濟學理論不否認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現實性或重要性。如果經濟學家否認事實,那他們就成傻子了。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使用過程中會關注三個方面:其一,個體的行為;其二,群體的合作;其三,前述兩種活動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對個體行為的關注主要指節約和權衡,或者代價。節約意味著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從資源中獲取他想要的東西。稀缺使得節約成為必要。儘管有些人手裡掌握著無限的資源,似乎沒有節約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時間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稀缺資源,對於錢多得不知怎麼花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你在山上滑雪一週,就意味著這一週你不能去海邊曬太陽,無論你掙多少錢,你都必須選擇。甚至比爾·蓋茨(Bill Gates)也得選擇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時間和財富……下個月他是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呢,還是到一個遙遠的小島上享受一次來之不易的假期呢?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時擁有一切,也要權衡輕重利弊。事實上,當他要決定掙來的又一個10億美元該幹什麼的時候,他也面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