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部分,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津股巡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後在日軍結束掃蕩作戰之後,八路軍再度對回防的日軍進行破壞與騷擾作戰,由於這次的作戰,屬於尾聲的攻勢,因此八路軍並無主要的攻擊目標,而只要是給予日軍更多的牽制與騷擾而已。不過從此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就開始詳細研究八路軍的組織與戰術,進行長期、主動的掃蕩作戰,加強日軍的“治安肅正“方案;日軍也把八路軍的游擊戰,當成一個相當困擾與具有威脅的敵對目標看待。
29。7 百團作戰的檢討
綜觀一九四○年下半年,整個八路軍的百團作戰,前後歷時三個半月,總共動員了十五萬人的兵力,參戰部隊的番號,最高達一百零五個團,在華北的四個省區,進行同步攻擊的游擊戰、破壞戰與攻堅戰,由於事先保密的成功,因此收到了奇襲的效果,日軍的反擊也遭到牽制,一度使日軍陷入了困惑與被動的狀態,算是八路軍相當成功的一次主動出擊作戰,不過作戰的性質,仍然是多場的游擊戰所串連而成的作戰。
若是以作戰的觀點來看,百團大戰對於抗日戰爭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戰爭經驗,因為充分利用了游擊戰的優點,打擊與消耗日軍的實力,但是卻違背了共軍優先發展的最高戰略原則,所以中共中央決定絕對“下不為例“。後來雖然共軍進一步發展到可以同時發動好幾個百團大戰的實力,但是八路軍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主動抗日的作戰了。
特別是在一九四一年之後,中共的“老大哥“蘇聯主動與日本簽下互不侵犯的日蘇中立條約,共軍就更缺少主動抗日的動機了。既然老大哥都決定與階級敵人日本法西斯軍閥“和平共存“,共享瓜分中國蒙古與東北的利益,那麼中共更沒有必要主動地抗日,而破壞老大哥與日本的蜜月。此時日軍正需要大量抽調在華的部隊前往南洋作戰,在共軍停止主動出擊的態勢之下,日軍自然從關東軍與華北方面軍中抽調走作戰部隊,共軍也樂得壓力減少,而且發展更方便,但這樣共同抗日的陣線就出現了更大的缺口。
29。8 國共之間的衝突
在整個國共合作抗日的歷史中,國共之間,很快的就失去了互信,彼此不但不能進行協同的抗日作戰,反而坐視日軍消滅友軍,甚至雙方進行“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地盤爭奪戰。蔣介石最多曾經將二十師的部隊,交給胡宗南,負責監視與包圍陝北的共軍延安總部,當然也在防止日軍由山西渡黃河進攻陝西4。在黃河以北地區,八路軍的發展更是迅速,不但與日軍發生衝突,也利用機會消滅國民政府的部隊,逐漸成為控制華北地區的主要武裝力量之一;這類國共的軍事衝突,也蔓延到共軍新四軍在長江南北活動的地區。
根據重慶軍委會所接到的報告顯示,國民政府的部隊曾經遭到共軍近千次的攻擊,其中以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共軍在河北大破張蔭梧、喬明禮部,造成在河北敵後國民政府的游擊隊與民軍力量,完全被共軍收編與壓制。一九三九年九月,在山東地區的國民政府敵後作戰部隊,也遭到共軍大規模的收編與圍剿,造成國民政府在山東的軍政力量完全癱瘓。一九四○年三月,共軍的活動力量大增,迫使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鍾麟,完全失去河北的運作空間,而退到山西。一九四○年共軍再度圍攻山東的孫良誠、高樹勳部。一九四○年十月,共軍又在江蘇北部攻擊國民政府部隊,造成黃橋事件,國民政府江蘇省副主席韓德勤受到共軍圍攻,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殉職。
29。9 新四軍事件
在國共之間衝突日趨激烈之後,共軍的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兵力,逐漸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區發展回合,由於每次的國共部隊發生衝突,雙方都自認有理,重慶很難做出讓衝突兩邊都能接受的判斷,因此經過多次交涉之後,重慶方面,乾脆準備把黃河以北的敵後游擊區,全部交給共軍經營,以避免國、共部隊繼續發生衝突。因此在一九四○年十月,重慶下令在江南地區活動的新四軍,全部渡江北上,但是新四軍一再抗命與拖延。同時由於新四軍與其它國民政府的抗日部隊,早已發生多次的嚴重衝突,彼此結下了極大的新仇舊恨,使得這個調動的安排,結果竟造成了皖南的“新四軍事件“。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部分新四軍(屬於軍直屬部隊)在皖南準備渡江之時,突然與國民政府的第三戰區其它部隊,發生全面的軍事衝突,延安方面認為,新四軍是遭到國民政府部隊設下圈套的伏擊,新四軍軍長葉挺與五(4此時作者先父在胡宗南的指揮下的部隊任職,頗能瞭解國共之間雍兵對峙的過程,以及彼此之間玩弄的手段。)千人被俘,國民政府以新四軍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