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部分,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津股巡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常不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且多次與其它國民政府的抗日部隊爆發過沖突為理由,決定就此解散新四軍。但是延安激烈反對,於是自己重新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繼續在長江兩岸發展運作,國共之間的軍事衝突因而更加嚴重。

我們很難去判斷國共之間許多衝突真正的是與非,不過國共在本質上的差異與對立,是造成在抗日戰爭期間,爆發國共相互衝突的主要原因。國民黨不希望共軍藉著抗日而發展壯大,共軍當然也不能接受國民黨限制它發展的約束,所以雙方衝突不斷。

就多數衝突事件而論,應該是共軍採取主動的成分居多:因為國民政府的部隊,一樣是共軍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與日軍沒有什麼重大的分別。共軍要發展,當然就要擴張地盤與收編軍力,故不會放過實力落單的重慶部隊;另一方面,與共軍衝突的國民政府部隊,大多數並非蔣介石的中央軍系統之嫡系部隊,它們並沒有強烈的反共意識形態,就算蔣介石下命令要它們消滅異己,這些部隊也不太會忠實地執行這種命令,因此多數的衝突應該是共軍主動動手。當然也會有國民政府部隊反擊共軍的個案,這也是因為彼此利害衝突之宿怨所累積造成的互相殘殺。

事實上,國共之間的衝突,是從敵後游擊區,擴大到中國外交的戰線上,蘇聯當然是共軍主要的支持者。此外,國際共產黨的支援與同情者,在中國戰區成立後,進一步地滲入中國戰區,在中國與盟國的政治、軍事合作中,製造與擴大彼此間矛盾的文宣、報導。尤其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身邊的政治顧問,都是與延安來往密切,思想左傾的美國外交人員。在他們大力的影響下,造成美國政府經常以國共之間的各種問題,來脅迫蔣介石退讓,使得國家強權延後援助中國,有了更多的藉口。

甚至連日軍也很快地發現到,國、共的抗日戰線,已經出現了可以利用的強烈矛盾。日本在一九四四年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的攻勢中,日軍就充分利用這個有利的對立與矛盾,放膽猛攻國民政府的戰線,造成了中國戰區幾乎崩潰的危機,也就使得盟國共謀出賣中國的雅而達密約,成為無法避免的歷史命運。

共軍之所以能夠在抗日戰爭中,透過挑戰與壓力而發展壯大,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共軍同時在佔領區推動土改與黨政建設,從社會與經濟的基本架構著手,建立一個可以徹底動員與運作的總體作戰體系(或叫做“人民戰爭體系“)。這個軍民一體的架構,能將所有力量都發揮到作戰上面。這種總體作戰的結構使得共軍儲備了極強的戰爭潛力。但同一時期,國民政府的部隊一直負擔抵抗日軍的正面打擊,在國內政治分解、經濟枯竭、社會動搖以及軍力再遭到日軍最後孤注一擲打擊的耗損之下,出現了搖搖欲墜的危機,也就給國際強權一個合作出賣中國的機會。

29。10 蘇聯紅軍全力支援共軍在東北發展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八路軍更是利用接收與復員的機會,全面地擴張,迅速將不少偽軍部隊與武器裝備也納入擴張的部隊之中;此外,八路軍更利用蘇聯紅軍進入東北的機會,迅速尾隨紅軍,大舉進入了內蒙與東北,搶先建立起共軍在東北的武力;蘇聯紅軍也陸續移交大批關東軍的武器裝備給八路軍(並且斷然拒絕中國政府使用旅順、大連的港口,使得國軍無法及時運送部隊進入東北與進行接收工作),於是八路軍很快地擁有了東北、華北與內蒙的廣大地盤,以及經由收編偽軍、游擊隊來擴張的軍力,在抗戰勝利之後,就有與國民政府分庭抗禮的武裝實力了。

本書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曆史,初步的歸納是,在準備抗日時期,中共以靈活的文宣與組織,深入中國的群眾基層,加速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抗日的民族意識,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力,但是也促使中國無法在盧溝橋事件上退讓,而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況下,提前與日軍進行全面作戰。而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共產黨把握了歷史的機遇,極力地擴張武力,雖然在過程中,的確是與日軍進行了不少的浴血作戰,也有著牽制與消耗日軍的真實貢獻,但是中共與日軍爆發的各種游擊戰爭,主要是因為共軍擴張與求生存而引發的衝突,其目的並非在戰略上主動打擊與消滅日軍;僅有的例外是發生在一九四○年下半部的“百團大戰“,卻也是一次下不為例的絕響。

也許這樣的歷史事實陳述,恐怕會令一些政治立場不同的中國人難以接受。但是根據歷史的事實,就只能得到這樣的結論。面對所有為抗日而犧牲的中國軍民,歷史的真相是不容扭曲的。

附註:

'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