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部分,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津股巡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擴增到五十八個師團,兵力雖然擴張了三倍以上,但是日本仍然連最初的”中國事變“都無法解決。一半以上的日軍都陷在中國戰場之中,這便是日軍無法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其全面戰略的主要原因。
由於中國不計犧牲的抗日到底,使得日軍無法結束中國事變,造成了日本作戰資源逐漸面臨枯竭(主要是石油與鐵),因而促使日本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這原來是日本一個高戰略風險的選擇,如今日軍既然在西太平洋獲得了空前的勝利,日本應該能夠利用盟國無力集結反攻的空檔,全力解決中國問題,而不再盲目地擴大戰線,以致超過日本國力的負擔。但是當時日本的上下已經被輕易而得的太平洋戰爭勝利所膨脹了;事實上,日本軍部已經發現,打中國所耗費的力量,遠遠超過了擊敗西方國家所需的總和。
於是日本政府在民氣可用的狂熱之中,採用了好高騖遠的戰略計劃,好容易取得民意狂熱的支援,因此日本繼續延伸南方的戰線,而逐漸超過了其國力能負擔的限度。
31。2 西方為挽救亞洲戰局而成立中國戰區
日本一直希望能夠設法結束中國事變,以便抽出三十個師團(總兵力八十萬)以上的部隊,來執行軸心國的全面制勝戰略,但這正是西方盟國所不敢想象的惡夢。因此支援中國繼續抗戰,是盟國唯一能夠阻止日軍席捲攻勢的王牌。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立刻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致電蔣介石,在重慶立刻召開盟國的亞洲大陸戰略會議,設法擬定共同作戰的計劃。
雖然當時盟國在東亞的戰局,已經出現一面倒的慘敗,自顧不暇,並無法提出任何有效的合作與反擊的戰略,但是這個會議的舉行,已經證明中國在亞洲反法西斯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美國的羅斯福建議,盟國應成立聯合作戰的戰區,以統籌盟國作戰的力量與策略,但是斯大林非常技巧的婉拒,因為蘇聯只要西方國家的援助,但是不要西方盟國的干預。而蔣介石則是非常坦蕩地接受羅斯福的建議,成立中國戰區,下轄中國、與中南半島及泰國的對日作戰,蔣介石並建議由美國派遣將領,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以便利中美之間的軍事合作。
但是蔣介石萬萬也沒有想到,馬歇爾巧妙利用這個參謀長的人選,執行他一心打擊、壓制中國的策略,從此中國戰區的人事安排與戰略擬定所造成的風風雨雨,竟然成為中國抗日戰爭中,最大危機的根源。一個充滿明爭暗鬥,無法團結禦敵的中國戰區統帥部,嚴重地削弱了中國抗日的力量,更是讓中國在最後關頭,差點輸掉抗日戰爭,與亡國的命運幾乎是擦身而過。中國戰區的問題,最終更成了中國被盟國出賣的直接原因之一。
31。3 史迪威散播的中國戰區無望論
縱觀自從盟軍成立中國戰區之後的歷史資料,中國戰區所面對最為危險的敵人,並非是正面戰線的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火+田俊六,也不是側背戰線的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而是美國的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以及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在中國戰區成立之後的三年六個月艱苦作戰中,馬歇爾自始至終都是設法壓制中國戰區作戰戰力的頭號大敵,而史迪威則是誤導中國戰區作戰資源運作的最佳執行者2。
所有的史料都明顯地指出,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馬歇爾幾乎從來沒有把中國戰區真實的情報與狀況,告訴羅斯福總統。馬歇爾一直引用史迪威的“第一手”報告,作為中國戰區戰略決策的情報依據。而史迪威的報告,多半是引述日軍的戰報、“東京玫瑰”的廣播內容、蘇聯與共產國際組織的宣傳,摻進史迪威個人主觀的“辱華”成見,加以調整潤色而做成(甚至經常與眼前的戰況完全不符)。史迪威所有的報告,全是堅持蔣介石即不肯、又不敢作戰的“政治文宣”,依照他的評估,中國戰區隨時都會崩潰;假如中國戰區的存在還有一點意義的話,就是中國所剩的作戰力量,都要幫英國守住印度,以及為史迪威完成反攻緬甸的任務。這種睜眼瞎說的報告是根本不能反映中國一直苦戰待援的實情。
假如中國抗日曆史的真相,真如馬歇爾的中國戰區情報所說的,是進行“假戰”,日本皇軍既然能在中國戰區,如入無人之地,能讓蔣介石部隊望風潰散,為什麼日軍不能迅速打垮蔣介石,而結束中國事變,以抽出八十萬的日軍,與盟國進行決戰?日本小磯國昭內閣為什麼還要千方百計地與蔣介石接洽,一再提出各種“退讓”的和談條件,希望能夠優先解決中國事變?
原因就是日本無法在戰場上,解決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