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國民黨下臺內幕,男孩不逛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盾,製造大陸“欺負”臺灣、“外來政權”勾結大陸“聯共賣臺”、“外省人”欺負“本省人”的假象,煽動對大陸的敵意,煽動本省人聯合起來反對外省人。
李登輝下臺後的“###”言行與作為,實質也是在向國民黨內的李氏追隨者招手,從理論和思想層面繼續分化國民黨。這是國民黨在臺幾十年經營從中興走向分裂、衰落甚至失去政權的重要原因。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商人進入民意機構(1)
臺灣民意機構多,從鄉鎮市的民代會到縣市議會、省議會(已廢除)再到“立法院”與“國民代表大會”(已虛化),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意機構體系,各級民意代表達數千人之多,形成一個權貴階層。尤其是縣市議會以上民意代表具有較高的社會聲望與地位,更有重大的經濟利益,於是成為各種勢力爭奪的目標,而擁有雄厚財力與廣泛政商關係的商界老闆、財團“金主”紛紛進入民意機構。這種金權結合的民意機構,被媒體稱為“金山堆成國會的權力巔峰”。
20世紀90年代初,“國民代表大會”、“立法院”與“監察院”三個“中央”級民意機構中的多位負責人,均為具財團背景的人士。如前“立法院院長”劉松藩擁有多個家族企業,更是昔日“立法院”“十三兄弟會”政商團體重要成員;“副院長”沈世雄擔任多家企業的董事長與顧問;前“監察院副院長”林榮三更是聯邦建設集團的大老闆與“三重幫”勢力的代表人物;前“國民代表大會”秘書長陳金讓家族財力也十分雄厚。
“立法院”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民意機構,是擁有法案、預算審查、同意權的“國會”。然而許多財團老闆或財團代理人進入“立法院”,不僅為“立法”的正當性埋下了隱患,更成為“立法委員”角逐利益的場所。在1989年開始全面###的第一屆“立法院”內,不少商界人士或財團所支援的人當選“立法委員”。其中,投資新開放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立法委員”,形成所謂的“立法院”“銀行幫”與“證券幫”。如“立法委員”王世雄與王志雄兄弟(高雄華榮集團王玉雲家族第二代)主導投資中興銀行,王令麟(力霸集團王又曾家族臺灣民意機構第二代)投資中華銀行,蔡勝邦(“三重幫”聯邦建設集團主要代表)投資聯邦銀行,張平沼(臺中倉儲)與沈世雄(燁興鋼鐵)投資華信銀行等。參與證券業投資的“立法委員”則包括吳德美(寶來證券)、沈世雄(富都證券)、張世良(大順證券)、黃正一(九華證券)、王志雄(元富證券)、林宏宗(宏華證券)、林錫山(六二證券)、張平沼(金鼎證券)與梁許春菊(臺鳳證券)等。
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許多工商界人士透過選舉進入“立法院”,成為商界人士進入“立法院”人數最多的一次。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社會上出現了反金權的聲音,不少財團“立法委員”因聲望不良而退出選舉(如華隆集團掌門人翁大銘、吉悌###董事長劉國昭、安鋒集團吳德美、“三重幫”蔡勝邦等退出選舉,進入幕後支援自己的代言人),但仍有許多具財團背景的人參選,並有不少人當選。在30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與監事中,有20位參與角逐“立法委員”,其中有15位當選。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有財團背景或財團支援或經濟實力雄厚的參選者戰績依舊輝煌,當選者眾多。據臺灣《商業週刊》調查,在新當選的“立法委員”中,有92位具有商界背景(按行業重複計算),佔全體“立法委員”的40�8%;若不按行業重複計算,有經營事業背景的“立法委員”66位,約佔總數的1/3。在這些有財經背景的“立法院”中,涉及各個黨派,其中國民黨佔66�3%,民進黨佔19�6%,無黨籍佔3�3%,其他黨派佔10�8%。
最引人爭議的則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掌握財經政策方面的法案審議大權,特別是對貨幣金融政策走向與重大財經政策的制定均有重大影響,因此為各財團與地方勢力的代言人或商界“立法委員”所看重。第四屆“立法院”第二會期計劃對信用合作社合併、銀行法、信託業法、保險法、土地稅法、公益彩券條例等重要法案進行審查,這些“遊戲規則”攸關財富商人劉泰英(左一)與李登輝(左二)、###(右一)往來密切的重新分配,於是負責這類法案審查的“財政委員會”成為各勢力角逐的目標,計有62位“立法委員”登記角逐21個席位,競爭十分激烈,最後只好透過抽籤決定人選。但抽籤卻發生意外,導致爭議持續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