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香港娛樂圈大寫真,風格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寫的影評。這個何觀在文章中尖銳抨擊香港影壇盛行的陰柔之風,還特別以“邵氏”當靶子,攻擊“邵氏”專捧女演員,所有影片全然缺乏陽剛之氣,看了令人筋骨發軟,瞌睡綿綿。何觀強調,有必要在香港影壇颳起一股強勁的叛逆之風,與西方電影呼應,投入拍攝動作片的國際潮流,重用男演員,弘揚陽剛之美。雖然這個何觀用詞尖酸刻薄,但他的種種見解卻正中邵逸夫的下懷。

當時,邵逸夫大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覺得“邵氏”的癥結和對症之藥已經找到了。於是急令宣傳部主任兼製片部經理鄒文懷,趕快把這個何觀找來。

何觀真名張徹,也是一名電影導演。1948年至1949年,他在臺灣執導了電影《阿里山風雲》,而且是該片主題歌《高山青》的曲作者。他後來到了香港,由於導演某部影片引起緋聞官司,弄得在電影圈裡無立足之地,只好改名換姓,在報紙上寫起了影評。邵逸夫授意鄒文懷,力邀張徹加盟“邵氏”。但是張徹和另一家影業公司簽約在先。一年之後,張徹正式加盟“邵氏”,被邵逸夫委以編劇部主任的重任。

在六七年的時間裡,張徹充分張揚自己的藝術主張,拍了《獨臂刀》、《十三太保》、《大決鬥》、《大刺客》、《報仇》等多部動作片,成為新武俠片的開山鼻祖。

與張徹同期冒出的另一位動作片導演是胡金銓。作為“邵氏”的簽約導演,胡金銓1965年執導的影片《大醉俠》,為自己,也為“邵氏”爭得了巨大聲譽。

60年代中期,是“邵氏”最輝煌的時期。旗下導演陣容強大,而簽約的男女演員達到130個。這個時期,“邵氏”真可謂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公主靠選秀綜藝出圈

慕綿

大軍閥

幽雨

唐朝大齡剩女

羽外化仙

[周九良]摯愛

左岸不吃梨花的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