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香港娛樂圈大寫真,風格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黛也自殺了,死時只有30歲。她曾四次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和多家制片公司簽約,在她走紅的幾年間,緋聞不斷,脾氣很大。她的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能戰勝自我。

林黛的死,使邵氏公司失去一棵搖錢樹。林黛死前,在“邵氏”兩部影片《藍與黑》和《寶蓮燈》中擔任女主角,這兩部片子還沒拍完,林黛便自殺了。

邵逸夫不能眼看這兩部影片就這樣半途夭折,於是費盡周折,物色到了一個容貌酷似林黛、名叫杜蝶的少女做替身,補拍完這兩部影片餘下的戲。

建立邵氏影城1964年,能使邵逸夫聊以自慰的,一是破財消災、長子化險為夷;二是自己命大,在臺灣躲過一難;第三便是經過七年的開山填海,大興土木,邵氏公司最重要的大本營——邵氏影城,以嶄新的面貌矗立在清水灣的山道上了。

這時的邵氏影城,除了首期工程建成的四座攝影棚和四棟員工宿舍外,又新建了各種技術室,片場面積達到100萬平方英尺。

“邵氏”的“彩色中心”坐落在影城的東南角,樓高四層,分為衝片、印片、檢定及藥水調配等多個部門,並有洗片用水溫度的控制裝置。從彩色膠片的沖印,到海報的印刷,全都在影城內完成,除了進口柯達的底片外,不出影城的大門,便能製作出一部電影來。在彩色中心落成之前,“邵氏”的彩色膠片都要送到日本東洋視像所去沖印。

影城內共有員工1500多人,其中部分員工住在影城內的四座宿舍裡,這四座宿舍共有265套單元房。為了給影城內的人們提供方便,香港滙豐銀行還專門在城內開了個“迷你銀行”。在攝影棚之間,經常可以見到到處停滿了勞斯萊斯、法拉利、賓士、寶馬、卡迪拉克等各式各樣的名車,這些都是演員、導演或幕後工作人員的交通工具。住在影城外面的員工,上下班均有公司的班車接送。另有數十輛九座位的巴士,在市區來回穿梭,為員工外出辦事提供服務。

員工們曾指出邵氏影城有三大優點,一是空氣清新,二是飯菜便宜,三是發薪準時。

邵逸夫對本公司的演職員很關照,特別在宿舍區建造了一座美觀新穎的明星大廈,取名為“敦厚樓”。住在這裡的人們,水電、房租全部免費。

影城內還設有馬房,由名馴馬師王登平擔任騎術教練,豢養了數十匹從快活谷(香港賽馬場)退役下來的名馬。它們屬於邵氏公司的動物演員。

邵逸夫本人的別墅位於影城的山頂,下面有個仿製的頤和園小園景,似乎是以此襯托他在影城至高無上的地位。但邵逸夫並不常在這座別墅裡住,他更多的時間是住在影城附近的一棟普通公寓裡。

在影城內,有一間邵氏公司試片室,這是邵逸夫每天必定光顧的地方。從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兩三部電影,最高紀錄是一天曾看過九部影片。因此有人說,邵逸夫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

來了親朋好友,邵逸夫一般在山頂別墅裡設宴款待,而在吃飯之前,他總要安排客人們到試片室看電影。平時,邵逸夫每天6點鐘起床,起床後第一件事,是鍛練身體,練氣功或打太極拳。用過早餐便鑽進試片室,看一部早場電影。

影片看多了,邵逸夫便摸索出一套借鑑別人成功的辦法來。有時候,甚至是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別的影片精彩部分,或者把別人的好影片拿過來,改頭換面重新組裝打上自己的牌子。因此有人曾指出,抄襲是“邵氏”的一大法寶。

但邵逸夫對這種批評根本不當一回事,居然狡辯說:“我們哪有那麼多故事和小說改編成劇本?而且市場也比美國小得多,哪來的時間和金錢去創作?抄得像模像樣,可能是一部賣座片子,最怕抄得不三不四。”

聽他這種滿腹委屈似的高論,真讓人哭笑不得。

“邵氏”全盛時期,一年要拍約40部影片,據說其中抄襲的佔了很大比例。

“邵氏”的年輕工作人員,起初對抄襲的做法都反感,認為這是樑上君子、雞鳴狗盜之徒的不光彩行徑,但當嚐到幾次創作影片不賣座的滋味後,也加入到這種投機取巧的抄襲行列中來了。

1965年,“邵氏”生產電影26部,1966年增至41部,1967年達到44部,其中大部分是黃梅調影片。在這之前,可以說香港影壇是女明星的天下,“陰盛陽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邵逸夫也看出黃梅調影片拍得太濫,已經令觀眾生厭了。這時,邵逸夫在香港《新生晚報》上,連續讀到一個名叫何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公主靠選秀綜藝出圈

慕綿

大軍閥

幽雨

唐朝大齡剩女

羽外化仙

[周九良]摯愛

左岸不吃梨花的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