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職場達人志,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適應了新公司的風格,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與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際遇並不少見,她的抉擇是正確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企業,所以,只要你所在的企業還在向上發展,還能讓你的能力有所成長,那麼就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積極的一面。跳槽可能會增加收入,但這種個人收入的增長,與一家企業由小到大給員工帶來的收入增長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例如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幾十年來一直追隨李嘉誠,她從幾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億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長的長期回報。這種回報並非是因她個人的學識和經驗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價交換,很大程度上僅僅因為她忠誠待在這趟車上。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4)

卓越是練出來的

有人說:我腦子聰明,不需要像智商平平的人那樣勤奮,工作一樣幹得好,而且花的時間還少。我的回答是:聰明而不勤奮,可以過得舒服,但一定不會有大的成就。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決心、毅力、格局、氣度、勇氣,而其中許多特質都是聰明人所不足的。而且,聰明人在順境時一般都表現不錯,但遇到逆境,往往會堅持不住。而持續努力的人,卻不會被環境影響,反倒埋頭堅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所以,在一個盛衰迴圈之後,那些聰明的人和聰明的企業,往往會被那些不聰明卻持續努力做正確的事的人和企業所淘汰。

《財富》雜誌報道:他們的研究表明沒有人是天生的公司總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師。只有透過多年大量勤奮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種非常困難和艱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條不紊和長時間研究潛在的投資目標的財務報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沒有關係——天才與建立偉業沒有多少或者根本沒有關係。

在幾乎每一個領域,多數人開始學得很快,然後慢下來,最後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數人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傑出成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安德斯·埃裡克森說: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怎麼能不斷提高?答案始於對許多領域出類拔萃者的連續觀察。從1993年埃裡克森和兩個同事發表了一項重要論文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進行了幾十次研究,其中有許多集中於體育、音樂和象棋,這類專案的表現比較容易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衡量並以圖表表示,但是也對包括商業在內的其他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個重要結論是:不努力,誰也不會取得傑出的成就。想象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具有天賦,一開始就超群出眾——這是一件美事,但是不會成為現實。大量證據證明,甚至最有才藝的人也需要大約10年的勤奮努力才能成為世界級的人物,研究人員把它稱為10年定律。那麼對16歲就成為象棋大師的博比·費希爾,該怎樣解釋呢?10年定律是適用的——他此前進行過9年的集中強化學習。正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翰·霍恩所說:“10年定律是一種非常粗略的估計,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時間,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時間。”在音樂、文學等藝術領域,精英們甚至需要二三十年的經驗才能到達他們的頂峰。

所以,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取得傑出成就的,成功需要大量艱苦的工作。然而這還不夠,許多人數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傑出成就,甚至沒有取得重大進步。那是缺少了什麼?他們缺少有意識的練習。任何領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有意識的練習”的人。這種活動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確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標,提供對結果的反應,涉及高水平的重複練習。

在許許多多領域都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證據。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對20歲的小提琴手進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組一生中有意識練習平均為10000小時,下面一組平均為7500小時,再下面一組為5000小時。在外科手術、保險推銷以及幾乎所有體育專案上也都是這樣。有意識練習越多,幹得越好。

許多頂尖運動員因為極其嚴格的日常訓練而名揚世界。在籃球方面,邁克爾·喬丹的強化訓練超越了已經很艱苦的球隊訓練。在橄欖球方面,創紀錄的接球手傑裡·賴斯曾被15個隊拒絕,他們認為他動作太慢。他勤奮練習,最終使其他隊員難以趕上他。泰格·伍茲也是一個典型。他的父親在他一歲半時就教他高爾夫球,鼓勵他多練習,到他18歲成為美國業餘錦標賽最年輕的冠軍時,他至少已經練習了15年。他從不故步自封,每天花許多時間訓練。菲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