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部分,錦衣當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了他這等手段,差役們已經是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慌不迭的連連點頭,王通這才把刀插回了刀鞘,大步下船。
貨棧的人除了去開船的外,那幾個人連忙跟上王通,感激涕零的拜謝,王通隨意應對了幾句,就上馬離開,走到半路上,卻和孫大海叫來的援兵匯合,雙方一同朝著新兵營那邊返回。
“那東家既然喊了我王大人,這樁事不得不管了,不去管難免就墜了錦衣衛好不容易打下的名頭。”
王通在馬上說道,眾人笑笑而過,眼看著新兵營就在前方,王通卻又低聲說道:
“咱們上船的時候,有不少艘官船上的漕丁和岸上的青壯要聚集過來,大概是本官報出名頭之後,這些人又散了去,而且這卡子查驗夾帶,選船讓本官摸不到門道,這河上古怪的東西不少啊!”
大家看得沒有這般仔細,也不知道怎麼接話,只等著王通安排罷了。
……
王通走後,運河上的檢驗沒有停,一切如常,不過幾天后杭大橋那一干人打聽上來的訊息中,有這麼一條,萬稻萬公公在家掀了桌子……
二百四十二
萬曆六年三月十三日。內閣首輔張居正從京師啟程,回返湖廣江陵,歸家葬父。
在臨行的時候,萬曆小皇帝跟張居正說道:
“先生此行,雖非久別,然國事尚且留心。”
並且特賜給銀章,上面刻著“帝賜忠良”,准許他密封奏事,兩宮皇太后也是賞賜有加。
萬曆小皇帝還派司禮監太監張宏在郊外設宴相送,京師百官列隊送別,除了此等榮耀之外,內閣一切都由張居正安排。
張居正的黨徒李幼滋、張四維、申時行等人已經在內閣之中,臨行不過是叮囑一二,囑咐事事用心。
按照規矩,首輔暫離內閣、次輔替補而上,但萬曆皇帝卻在張居正臨行的時候多番叮囑內閣諸位大臣,若有大事,許快馬報給張居正,由首輔大人定奪,不得專決。
次輔呂調陽相送時候一切正常,回到府邸之後卻是神色慘然。看了看銅鏡中自己的滿頭白髮,一時無言。
他也知道張居正要在三月歸家葬父,本以為這是自己的機會,所以一直表現的中規中矩,事事以張居正為主,不敢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可那日張四維在朝會上說的那些糧餉成例之事,一時間忍不住說了幾句大義凜然的言語,當時風光無比,而且現在京師猶在頌揚,卻引起了張居正的猜忌,原本內閣票擬,十樁事能有三四樁問他一件,自從那次,也就只有一樁兩樁了,而且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這次張居正離開,張居正臨行前安排,內務小事,由張四維決斷,而大事,萬曆皇帝則是要求報給張居正,內閣諸人不得插手。
這完全是把自家給高高架起,做官要的是權,沒了權還叫什麼官,呂調陽能感覺出來朝野諸人對自己的冷淡和疏遠。
“張四維,你倒是好手段……”
據說有呂府的小廝聽到呂大人在房中恨聲說這句話,不過沒有人承認,也沒有人去追究理會。因為在三月十五之後,次輔呂調陽就接連上疏請求致仕,萬曆皇帝做足了禮節性的挽留之後,就准許了他的請求。
在三月二十二這天,快馬趕上了張居正的船隊,知道首輔張居正對這件事並無異議之後,呂調陽致仕回鄉。
接下來,京師眾人所關注的重點就是誰來做這個次輔,李幼滋為吏部尚書,在內閣大學士中地位最高,可他卻不是張居正的嫡系,這個位置的人選,無非是兵部尚書張四維和禮部尚書申時行二人之一。
實際上態勢已經明顯了,內閣中政務,重要的張居正張閣老裁決,不重要的張四維張大學士裁決,這次輔之位還會是誰。
京師百姓促狹,都叫這張四維“小閣老”,當年嚴嵩當政,嚴嵩之子嚴世蕃為工部侍郎,弄權朝野。氣勢煊赫。
如今張居正也姓張,張四維也姓張,張四維事事聽從張居正吩咐,自然得了這個叫法,可憐兩個人年紀才差了不到五歲而已,卻被人叫成父子。
儘管萬曆皇帝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但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侄子馮友寧卻露出了馮公公的口風,說張四維這人可靠。
如此一來,張四維的次輔之位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作為競爭者的申時行則表現的極為謙讓,多次在內閣朝會之中,說次輔的位置,自己無德無能,斷然無法擔任,張尚書才是上上之選。
自有內閣以來,朝中諸臣就入閣之事爭得頭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