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部分,漢風1276,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備充足,便出海常駐息辣(今新加坡)。 鄭思肖任民政部長,趙筠改任工商部長。
陳宜中、鄭思肖並非傳統儒生,他們精通南洋各國語言,精明強幹,得到這樣地任命並不過分。 陳宜中的南洋總督位高權重,顯然是對他前一段時間努力工作的肯定;民政部長事繁權小,賑濟事務卻關係民生,曾用八罐茶葉買下印尼酋長的土地,安置大宋海上難民的鄭思肖,正是幹起了熟門熟路的老本行,以他的人格品行,想必大漢的民生決不會出什麼問題;工商部事情最新奇繁雜,推行的什麼商標、什麼專利權,一般人很難弄清楚,以往是楚風兼任,現在由和楚風朝夕相處的第一皇后接替,也算得上順理成章。
但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們看不懂了:陳宜中離任,故宋最忠心的丞相文天祥,不顧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訓,欣然接任大漢政府法部長職務;張世傑和蘇劉義翁婿,竟然到漢軍中報名,從新兵小卒做起!
第200章 儒學宗師
大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崖山戰敗後投海殉國的太傅、樞密使張世傑,如果嚴格按照舊儒學的定義,他自嘲道:“忠臣不事二主,但我早已是三姓家奴。 ”
張世傑少年時跟隨族叔張柔從軍,張柔之子即是元朝蒙漢都元帥張弘範,不知是不是老天爺開的一個黑色玩笑,崖山海戰的對陣雙方主帥,竟然是堂兄弟。
那時候,整個北方屬於金國,張柔是金國的將領,張世傑自然也是金將;張柔降元,張世傑又短暫的替蒙古人幹了一陣;因為不滿蒙古暴行,他南逃投宋,對蒙、金軍隊的瞭解,在北方對步騎兵戰術的熟悉,讓張世傑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了宋朝的大將。
在張世傑樸素的思想中,民族的地位高於帝王,所以他帶著女婿蘇劉義面見楚風:“我自認為是興復宋室的第一人,在行朝專權,是害怕落到嶽武穆的下場。 現在才發現,琉球兵法遠勝於我,然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雄心並沒有改變,所以請允許我投軍,在陛下軍中從新兵做起。 ”
行朝的官員們,保留了各自的財產,並且擁有公民的自由權,有的人投入大漢做官,有的低階武官作為新兵加入了漢軍,有的人帶著財產遠離了官場,做起了寓公,還有人投資生意,當上了老闆,但也有不少人留在趙昺身邊,比如帝師鄧光薦和御史葉旭。
張世傑和蘇劉義是武人,投入漢軍沒有什麼奇怪。 武人麼,本來就不懂禮義廉恥,不讀聖人之書,倒不必苛求;陸秀夫等幾個文臣不肯為官,到學校做了教書夫子,總是有那麼幾分骨氣的,也無可厚非;惟有文天祥、陳宜中兩個。 身為大宋丞相,竟然厚顏無恥地投入新君懷抱。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很快,琉球居住的宋朝遺老,漢國政府中下層儒門出身的官吏中間,流傳了文、陳二人無恥的傳言。 陳宜中豔詞求官的往事被翻了出來,文天祥女兒和兵部長侯德富的關係也被放大了幾十倍,總之,從道德出發抨擊對手而不是就事論事。 是理學名家們控制輿論的一貫手段。
行朝可以排擠打擊文天祥,可以不採用陳宜中計策,使他尸位素餐不得不遠走占城,但臣子絕對不能因此產生對行朝地怨憤,必須用百倍的忠誠來回報懷疑地目光,這是他們的一貫邏輯。
漢王登基為帝,政府中大部分從龍之士自然歡欣雀躍,但小部分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人。 則變得有些消沉,甚至連陸猛這樣的忠直之士,都有點困惑、迷惘。
該正本清源了!楚風等待已久,立刻利用報紙發動了反擊:民貴君輕,臣民應當忠君,更應該忠於民族和國家。 如果君主不能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甚至站到了民族、國家的對立面,比如蒙元忽必烈、比如商紂夏桀,那麼臣子就有權推翻他。
臨安謝太皇太后、全太后和小皇帝降元,頒發詔書讓各地停止抵抗,這種行為就失去了大宋的道統。 因為他們地詔書,各地停止抵抗,被蒙元荼毒的百姓千家萬戶,從古到今,有皇帝保境安民。 未聞皇帝下旨要臣民停止抵抗。 把脖子送到異族刀下的事情。 以此看來,朝廷早就站到了全國人民的對立面。
這樣的理論聞所未聞。 遺老遺少們暴跳如雷卻毫無辦法,口口相傳的影響力根本不可能比得上批次印刷的報紙,他們完全被剝奪了發言權。
沮喪之餘,鄧光薦發現報紙頭版的底下有一行小字:歡迎社會各界投稿。 抱著試一試地心態,他把自己的文章投到了出版社門前的信箱裡,結果第二天,新的報紙上居然登出來了!
這下可好,遺老遺少們紛紛投稿,因為允許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